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空汙是一面政治照妖鏡 氣候變遷
空汙議題成為今年年底選戰焦點之一,也成為各黨的「政治照妖鏡」。
2018/11/05 47456
照片來源:中國時報/姚志平攝

3日首場空汙大遊行在台北凱道登場,抗議中南部空汙治理成效不彰,也訴求在選前爭取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另擇場址,保存大潭藻礁。空汙議題成為今年年底選戰焦點之一,也成為政治照妖鏡。

執政黨在深澳電廠的政治操弄手段惡劣,先提出「乾淨的煤」的謬論混淆大眾視聽,又鑽《環境影響評估法》漏洞規避重啟環評的法定程序,歷經整整1年翻弄輿論、浪費行政資源後,為了拉抬選情,賴揆又突然宣布「用觀塘換深澳」,原本「非蓋不可」的深澳電廠嘎然而止,此舉等同將環保署與環評程序踐踏在地,兔死狗烹,任何有良知的環保團體都不能接受此等惡質的政治操作。

然而,藍營被嘲諷為空汙議題的政治提款機也不是沒有道理。一味單挑執政黨的空汙政策,如深澳電廠、汰換老舊車輛等,卻無法提出整體的能源政策、清淨空氣家園願景,不免讓人懷疑其是否有改善空氣的能力與決心?或是一切只為選舉?

2017年台灣的能源結構為燃煤39.2%、燃氣38.6%、核能9.3%、再生能源4.9%、燃油4.8%,其餘為汽電共生與水力發電。2016年蔡總統提出的能源規畫是到2025年全面廢核,2030年達到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比例,這代表著:第一、台灣將成全球最依賴天然氣的國家,超過天然氣儲量最豐富的俄羅斯;第二、台灣將成全球最依賴火力發電的國家之一,超過中國等傳統使用化石燃料的大國。

可以說,躁進的非核家園政策早已宣告大潭藻礁死刑,繼第3接收站之後還有第4接收站(基隆)、第5接收站(台中火力發電廠附近),問題是:燃氣電廠的安全性是否高於核電?有多少管線要經過都市地底?超高碳經濟是否能持續發展?燃燒更多的煤與天然氣,空氣品質如何能改善?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與國內承諾還有人在意嗎?迄今為止,政府的能源政策未能納入氣候變遷的考量,過往的設計標準與法規是否能確保我國的能源韌性安全且有效地運作?這些都是人民想知道的,本應透過政策、環評討論,但卻無人聞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隨著吸煙率下降,空氣汙染現在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菸草。然而,研究人員認為,已知由空氣汙染引起的危害仍然有限,如心臟病和肺病,只是冰山一角,其中又以兒童和嬰兒的發育結構受到有毒空氣的威脅最大,全球有3億人生活在有毒煙霧高於國際指導方針6倍的地方。

世衛組織公共衛生和環境主任瑪麗亞‧內拉博士警告,空汙和氣候變遷問題必須一起解決,而「脫碳」是不得不面對的必要途徑。任何未能解決空氣汙染問題的政治家都將受到後代和法律的嚴厲審判。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7年11月5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