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蔡總統心中的永續離不開政治 氣候變遷
可以說,選擇性失憶的政府施政也是不永續的,特別是在需要有超越任期視野的環境永續政策上。
2018/10/01 54207
圖片來源: 中央社

蔡英文總統上周出席中央廣播電台90周年台慶舉辦的-「亞太永續發展國際論壇」時表示,過去兩年多來,台灣在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上付出了許多心力。她並強調,只有台灣的永續不是永續,同樣地,排除了台灣的永續,也不會是這個地球的真正永續。蔡總統的永續充滿濃濃的政治味。


我們可以理解蔡總統在外賓面前一再強調不要忘記台灣的背景,但我們也要提醒蔡總統,屬於台灣的永續終究不是操之在人,而是操之在我。如果台灣自己偏離永續的軌道,要國際關注又有何用?


永續的面向包括環境、社會與經濟,政府施政的永續性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證明。但是若干「不」永續的政策卻是立即可以指出的。例如倚賴化石燃料的能源政策,從加劇氣候變遷角度來看,就絕對不可能永續。火力發電排放的不只影響健康的空氣汙染物,還有溫室氣體,空汙或許可以靠技術吸附減輕,但溫室氣體沒有商量餘地,燒多少排多少。


2015年全球通過《巴黎協定》,宣示對抗氣候變遷進入全球總動員時代,政府也在同年向國際提出「國家自訂預期貢獻」(INDC),除了《溫管法》的長期(2050年)減量目標外,加碼訂出中期的2030年減碳承諾:至少減至214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這項文件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聲明,具有國際法效力,即便政黨輪替,也應該由新政府繼續遵守落實。


但蔡總統上任後從未提及台灣INDC,既未修正、也未廢止,只是打入冷宮,視若無睹。可以說,選擇性失憶的政府施政也是不永續的,特別是在需要有超越任期視野的環境永續政策上。深澳電廠排除萬難的復辟證實「氣候議題」在台灣已經「被消失」,藻礁當然也可以為天然氣接收站而犧牲。


大家會問:什麼是適合台灣的永續路徑?檢視我國的自然環境與資源,位於颱風路徑要衝,河川陡促不易蓄水,73%的山坡地形,加上全島海岸線,讓台灣對穩定氣候系統的需求比誰都高,相對地,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比任何國家都大;能源方面,不到3%的自給率與沒有鄰國電網支援的先天劣勢,這是我們在能源政策上不能盡學德國的原因;6成的森林覆蓋率是上蒼賜予這片土地的恩惠,木材是最佳再生原料,山地同樣陡峭的日本已經重新發展林業,台灣為何不可?


去年10月上任的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爾登在產下第一寶寶前,提出「幸福預算」的政策,要求財政部未來在制定經濟目標時,不再只追求GDP的成長,而是思考人與自然的因素,例如國際貿易協定會不會危害讓國內的勞工失業?設置天然氣管線會不會破壞寶貴的森林或水資源?


這是紐西蘭總理對永續的視野與作為,蔡總統心中的永續藍圖又是什麼呢?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7年10月1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