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張景森把台灣變魔多 環境正義
水泥開採就是挖山,是一種無法回復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必要性應該受到嚴格檢視。
2017/04/13 59201
Photo Credit:劉士銘先生網誌--赤子之心闖世界
就教於張景森先生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資深研究員 高思齊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先生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台灣水泥礦藏豐富,可以有系統地配合政策開採,開採後,形成道路、隧道或平台,成為公共建設一環,另水泥窯技術進步,可有效無汙染地處理廢棄物。

如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呼籲學校應該教學生如何辨別「假新聞」,我們認為上述似是而非的說法應該嚴正澄清。

水泥開採就是挖山,是一種無法回復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必要性當然應該受到嚴格檢視。

台灣水泥長期維持二至三成外銷,2009年還超過五成,但是這些外銷的水泥卻以低價出售:根據今年一月壹週刊報導,2016年第三季台灣水泥內銷平均每噸售價2219元,外銷每噸平均售價1490元,兩者相差729元,顯示台灣水泥內外銷價格明顯失衡。無異於賤賣國土。

從需求面來看,因為建築技術進步,水泥用量從過去一平方公尺100公斤減至60公斤,加上房地產市場飽和、重大工程需求也減少,水泥需求量已大不如前。

除此之外,隨著技術進步,水泥的替代品也陸續研發出來。例如在國科會與內政部支持下,中興大學等多校已經在2006年研發出將水庫淤泥燒製輕質骨材的技術。根據水利署調查,目前台灣70座重要水庫的總淤積量高達約4億7000萬立方公尺,加上各地河川須作疏濬的砂石量約有2億立方公尺。除非有大量的重大工程開發,否則可能已經足以供應內需。

忽視這些背景,一心一意想開挖國土的張委員,是否還聽得進開發單位以外,來自其他團體的意見?

至於開礦後形成道路、隧道或平台的說法,張政委似乎未考慮到礦區多地處山區偏鄉,並沒有開路、開隧道的必要,何必為開發而開發?徒增台灣山林的負荷?

而水泥窯協助燒垃圾,並無法成為水泥產業正當化的理由,這是兩碼事,不應該倒果為因。

在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中,其中一段是李奧納多乘著直升機俯瞰一塊正在開發的土地,然而所及之處毫無綠意,取而代之是巨大的工廠吞雲吐霧,坑坑巴巴的泥砂上,漫布著稠黑液體所形成的水灘。這是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油砂(oil sand)場,李奧納多將之形容為《魔戒》中,半獸人居住地的「魔多」。我們擔心魔多般的景色正在台灣蔓延,採礦者因此獲利,但回復地貌的費用卻要全民承擔,難道這不是另一種不正義?

張景森委員的言論反映政府的大開發思維。未來在行政院106-113年前瞻計畫通過後,將投入2,507億興建天花湖水庫、雙溪水庫、人工湖、修築長達2~300公里的河/海堤(水環境計畫),投入332億鋪路、200億開發產業園區、4,241億架設軌道。各種硬體建設勢必增加大量的建材需求,或許低迷的水泥業將再一次回到過去榮景,而我們留給後代子孫的只有一座座淤積的水庫、高聳的河堤與包圍全台、沒有海綿功能的道路與消波塊。當然,還有大量的債務。

本篇經節錄、調整標題後刊登於106年4月13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A14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