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支持
臺北樹都,讓未來看見未來 生物多樣性 環境法治
「一個樹木無法變老的城市,不可能成為人類宜居的城市」,秉持這個理念,本會在臺北發起一場「樹的市民運動」,為樹木爭取生存權利,為市民創造更多綠色資源。
2020/01/15 46036
圖片1

樹是城市對抗氣候變遷的最佳夥伴,帶來景觀之美與多樣利益。

樹是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第11點—「永續城市」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樹是留給未來世代最重要的資產,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蘊含永續精神。

「一個樹木無法變老的城市,不可能成為人類宜居的城市」,秉持這個理念,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在臺北市,我們所在的城市,發起一場「樹的市民運動」,為臺北市樹木爭取生存權利,也為市民創造更多寶貴的綠色資源。

臺北樹都運動,倡議訴求】

(1)    簽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支持之國際宣言-地球憲章 (Earth Charter),認同尊重生命理念。

(2)    承諾每年種5萬棵樹,2030年之前種50萬棵樹;許下2050年種150萬棵樹宏願。

(3)    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承認樹木權利的城市,草擬「樹權自治條例」。

城市應該種多少樹、要有多少綠覆蓋區域(綠遮蔭)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顯示,一座城市要有40%的樹冠覆蓋率,才能抵銷柏油路發散的高溫,即便覆蓋率只有20%也足以為城市降溫;一般認為城市綠覆率達20%以上,是維持居住健康的指標,30%以上是城市綠化政策的理想值。

臺北市有多少樹、多大的樹冠覆蓋比例(綠遮蔭)

計算臺北市的樹木數量是一個難題,市府並沒有精確統計資料,但根據臺北市公園管理處的資料,臺北市行道樹達8萬7千餘株,加上中央機關、私有開放空間,已超過10萬棵,且絕大部分位於平地,非郊區山坡地。

依照「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一般喬木樹冠投影面積約為16平方公尺,10萬棵樹木樹冠覆蓋面積約為1.6平方公里;如以臺北市都發局資料,臺北市面積271.8平方公里,約116.9平方公里為平地來看,樹冠覆蓋率(綠遮蔭)僅占平地面積之1.3%,遠低於專家建議之20%。

臺北市市區應該種多少樹

臺北市有大約一半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非即刻可親近的綠資源,討論平地之樹冠覆蓋率更能反應現況。如以臺北市平地面積116.9平方公里計,要達到20%的樹冠覆蓋率(23.4平方公里),必須種下大約150萬棵樹。

【2020臺北樹都願景

我們認為,台北的未來建立在有效的氣候行動上。可以讓未來的世代看見未來的希望。為此,臺北市應許下30年承諾,2030年前在市區植樹50萬棵,2050年達到150萬棵,邁向20%的平地樹冠覆蓋率。並通過亞洲第一個「樹權自治條例」,從制度上保障城市樹木的集體與個體權利。

10年內種下50萬棵樹,雖然有挑戰但仍屬可能

如以每公頃栽植600棵樹計,種植50萬棵樹大約需要8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地狹人稠的臺北,要去哪裡找呢? 我們提出三個方案:

(1) 妥善利用公有閒置空地

臺北市近半土地為國公有地,臺北市地政局於104年全面清查轄區內非市有、非市管之閒置公有空地,共計16,153筆,面積 54.56平方公里,約一成五的面積就可以種50萬棵,約4成5的面積就可以種150萬棵樹。

與其國有非公用土地拿去蓋豪宅,墊高房價,不如拿來蓋公園、實惠鄰里。

國有財產署「千荷田」豪宅滯銷,國產署豪宅建案完工3年仍滯銷(105-12-14)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坐擁都更蚊子豪宅 涉浪費國家資源監察委員仉桂美、王美玉、蔡培村申請自動調查(監察院新聞稿:106-09-01)

(2) 落實公園預定地

依照108年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統計,臺北市仍有6.33平方公里公園預定地未開闢。如規劃為都市森林公園,就可種下38萬棵樹。

如果降低標準,依照民國91年公布的「臺北市公園開發都市設計準則」,一公頃以上公園應有30%的喬木覆蓋率,確實執行,仍有1.89平方公里,可種下約11.4萬棵樹木。

(3) 都市更新釋放空間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台北市超過30年住宅也高達59.7萬宅,40年以上也有26.3萬宅,都市更新將是未來30年必經之路。

依照105年通過之「臺北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各類建築基地至少要有40~70%的綠覆率。未來都市更新,建築物建蔽面積將退縮,建物本身將抽高,留下更多法定公共空間進行綠化,其中也有一定比例要種植喬木。

2050年,30年後,目前超過30年住宅屋齡已達60年,接近水泥公寓、華夏使用年限,依照新綠化標準,一宅至少預留一棵大小樹空間(或許在陽台、屋頂或地面空地),可種下約60萬棵樹木。

重量也要重質,一起善待樹木

依照「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臺北市已盤點列冊2千多棵受保護樹木,但只保護老樹,而不善待小樹,老樹只會越來越少,小樹也不會有未來。

要照顧好臺北市的樹,有好多觀念需要翻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當認知到樹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的重要性,就必須用更「平等」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為我們的生活提供重大利益的物種,認識到樹是值得尊重的生命,而不是可以任意砍伐、移植、胡亂修剪、或限制生存空間的「景觀裝飾品」。

為了促成這樣的觀念轉變,我們呼籲臺北市政府著手草擬並通過亞洲第一個「樹權自治條例」,承認並保障集體樹的權利,包括都市規劃中保留給樹木的空間、樹穴的設計如何讓樹木有足夠空間可以在未來成熟成長,修剪維護上如何讓樹木能夠自然生長,以及移植與砍伐之前的必要審議流程等。

此外,城市裡的樹也要有個別的權利,具體作法除可根據森林法的樹保專章作為動力之外,在現有的樹木保護條例基礎上,可以深化尊重樹木生命的價值觀,例如仿效美國柏克萊大學的作法,在老樹的生命消失後,仍然保存在原地,其軀殼將繼續為生態創造價值,並孕育新樹,成長茁壯。此外,居民對於自身社區的個別樹木也有一定的照顧管理權,目前臺北市已有臺北市公園及行道樹認養作業要點,未來在樹權自治條例下,或可衍伸成為樹木「代言人」的角色,為受長期照顧的樹木之權益上法院,捍衛樹的權利。

為了凝聚這樣的信念,在地球日五十週年的此刻,我們呼籲臺北市政府簽署1994年起草並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支持之國際宣言--「地球憲章」 (Earth Charter),融入尊重生命看顧大地、維護生態完整性、注重社會正義經濟公平,以及實踐民主、非暴力、和平等精神於市政作為當中,與國際綠十字(GCI)、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International)等知名機構並列,加入支持並落實「地球憲章」精神的行列。

我們倡議臺北市政府應著手草擬並通過亞洲第一個「樹權自治條例」,承認並保障集體樹的權利,包括都市規劃保留給樹木的空間、樹穴設計讓樹木有足夠空間成長,修剪維護讓樹木能夠自然生長,以及移植與砍伐之前的必要審議流程等。在此同時,也依據森林法樹保專章之規定,進一步落實「個體樹木」的保護,讓市民可以參與作為樹木的代言人,為樹木伸張權利。

我們更呼籲臺北市政府應許下30年承諾,2030年前在市區植樹50萬棵,2050年達到150萬棵,邁向20%的平地樹冠覆蓋率。響應義大利米蘭12年栽植300萬棵樹宏願,與美國洛杉磯、紐約等城市發起的「百萬棵樹」倡議。

臺北樹都運動 Q&A

◎ 為什麼是2030年種下50萬棵樹?2050年150萬棵樹?

根據臺北市公園管理處的資料,臺北市行道樹達8萬7千餘株,加上中央機關、私有開放空間,推估已超過10萬棵。

以一般喬木樹冠投影面積約為16平方公尺計,10萬棵樹木樹冠覆蓋面積(綠覆面積)約為1.6平方公里,約佔臺北市「平地」面積116.9平方公里的1.3%。

一般認為城市綠覆率達20%以上,是維持居住健康的指標,而要達到20%的樹冠覆蓋率(23.4平方公里),必須種下大約150萬棵樹。

因此我們許下每年5萬棵樹,10年50萬棵,30年150萬棵樹目標。

◎ 這個目標會不會太高,有其他城市也這樣做嗎?

以「種樹」作為改變城市環境手段的案例非常多。例如,義大利米蘭即提出12年栽植300萬棵樹宏願;美國洛杉磯、紐約等城市也發起「百萬棵樹」倡議。

英國倫敦更著手實現「城市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 City),希望各式庭院、綠地、公園、保護區等面積超過51%(目前已47%);2016年倫敦市長簡世德(SadiqAman Khan)上任後,2年多已推動超過200個綠化專案,植樹超過16萬棵。

一流的城市不只比綠,也在比速度。

◎「地球憲章」是什麼?與臺北樹都運動有什麼關係?

我們認為,地球憲章所提倡尊重生命看顧大地理念,是臺北樹都精神所在

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是1994年起草並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決議支持之國際宣言,由國際綠十字創辦人戈巴契夫(MikhailGorbachev),聯合國副秘書長、地球峰會主席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 Strong)所共同倡議。

地球憲章說明經濟、社會與環境領域緊密的關聯,傳遞普世性責任觀念、指出推動永續未來所須原則:尊重生命看顧大地(Respect and Care for the Community of Life)、維護生態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社會正義經濟公平(Social andEconomic Justice),以及民主、非暴力、和平(Democracy, Nonviolenceand Peace)。

地球憲章是一份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倫理框架,也是永續教育的重要基石。

◎ 關於國際綠十字臺灣(GCI Taiwan)

1993年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於所成立的國際綠十字組織(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 GCI),是一個由全球共30個在地國家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s)所組成的網絡,也是一個將焦點放在安全、貧窮和環境三者間關係的世界性組織。

2007年,國際綠十字組織與本會商議成立「綠十字台灣」(GCI Taiwan),由本會代理該組織在台各類活動,協助將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理念推廣至華文世界。


登入EQPF會員針對本議題進行回應,回應前請詳閱「地球盟友宣言」。
下一頁留言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