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多出現—你所不知道的油砂開採 氣候變遷
你看過美國影星李奧納多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嗎? 擁抱化石燃料,將會產生更多寸草不生的死域。
2017/03/10 65155
(Photo Credit:Todd Korol/Reuters)
美國影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耗時一年,走訪各個環境汙染嚴重或是脆弱的國家、地區,訪談專家、政治家等,完成既驚嘆又讓人感到悲痛的巨作<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其中一段是,李奧納多乘著直升機俯瞰一塊正在開發的土地,然而所及之處毫無綠意,取而代之是巨大的工廠吞雲吐霧,坑坑巴巴的泥砂上,漫布著稠黑液體所形成的水灘,這就是油砂(oil sand or tar sand),號稱當前石油開採上,最具發展潛力之一,被譽為21世紀石油危機的救星。

所謂的油砂,是砂石、瀝青、水以及黏土的總稱,需經過再加工,才能成為我們油箱中的原油。依性質的不同,油砂開採可採地表挖掘法(surface mining)以及現地熱採法(in situ)。前者,猶如字義,適用在油砂位於表層土壤時,利用大型機具開挖,再將開採品送至清洗廠,除去雜質(如石塊、雜草等)後加以提煉,成為原油。現地熱採法,則是當油砂位於深層處,藉由注入高溫水蒸氣,加溫地層,增加油砂的流動性,再利用管線加以抽出。

然因為地表富含的油砂量有限,多數商業規模的油砂場,皆以現地熱採法為主。<洪水來臨前>的拍攝地點---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是全世界油砂蘊含量最豐富也是開採最密集的地區。 

油砂的開採,不僅為石油商帶來龐大的金錢利益,同時也對周遭的環境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舉例來說,想要開採油砂,首要條件就是清空地表,所謂的清空,就是必須清理到寸草不生的程度,代表曾經存在這個地區的植物、動物甚至是文明,都將灰飛煙滅。大規模的物換星移,影響的不僅是曾經存在的事物,也包含遷徙的過客---候鳥。消失的寒帶針葉林,讓候鳥失去重要的繁殖地,打亂鳥群一整年的行程,運氣差一點的鳥兒,還會因為羽毛不小心沾染油砂,而丟了小命 。另一方面,一個名為Oil Sand Truth的網站,更提出油砂從開採到加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傳統開採石油的3倍以上 。

面對種種質疑,亞伯達省能源部門(由能源局、亞伯達能源監管組織、亞伯達公用事業委員會、亞伯達石油市場委員會以及廢棄場址(post closure)管理基金組成 )不知是官商利益一致,或是對油砂開採信心十足,他們表示,目前技術已持續革新,與2010年相比,減少45%的排放量,未來也會繼續進步。但這樣的回應,沒有面對的是,「比傳統生產高3倍以上」的這個數字。從簡單的數學判斷,即使技術進步,但仍至少高出傳統的2倍,這是亞伯達省能源部門不敢去說明的。另一方面,對於棲地、生態系的破壞,亞伯達省能源部的回答,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重新復原生態。意思是,該地的生產力(productivity)需回復到與原本狀態相同,等於是複製再貼上。這樣的發言,無疑重重的打了世上所有生態學者、環境專家的臉,因為一家石油公司聲稱可以從零到有、甚至是從負值開始建構一個新的生態系,人定勝天的自大表露無疑。

油砂的議題,或許對臺灣人,還是個新穎但陌生的話題,但在國際上,已經關注多年。如今李奧納多藉由<洪水來臨前>這部片,再次帶出油砂的問題,並非是冷飯熱炒,而是告訴所有人,5、6年前,油砂開採被拿來討論或許小題大作,因為當時油價很便宜,油砂開採成本過高,投資意願相對少;但隨著傳統原油產量愈趨下降,加拿大的油砂將如同美國的頁岩油,在油品的競爭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才是<洪水來臨前>所要傳達的訊息。

當有利可圖時,投資者愈來愈多,油砂開採將更為興盛,亞伯達省將化為現實中地獄般的「魔多」(電影魔戒中的地名),寸草不生的死域。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