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森林碳匯 有賴原民氣候勞動力 環境正義
我們受惠於原住民族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然而又是如何回饋、對待他們呢?
2024/04/19 4812
許珮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彭孝維/林業公司負責人(新北市)


為應對氣候變遷對全球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威脅、台灣國家安全及永續發展的影響,政府制定「二○五○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及十二項戰略行動計畫,其中「自然碳匯」是林業人士最為關切的議題。


自然碳匯中,森林碳匯占了極重要地位。台灣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不但是地理與生態上的「自然護國神山」,更是因應氣候變遷威脅下的「氣候護國神山」。在談台灣的森林碳匯、自然解方之前,是不是應該先看「誰」是維護、保存這片「護國神山」的主要角色?腦中最先出現的印象,應該是跟森林關係最密切的原住民族,以及仰賴這片森林工作的「原住民森林工隊」。

台灣國有林面積為一八四萬公頃,而原住民傳統領域面積為一八○萬公頃,事實上原住民傳統領域就等於國有林面積。台灣人工林面積為四十二萬公頃,而原保地廿六點四萬公頃的面積中,林地有近廿萬公頃;森林碳匯的人工林經營成效,原保地是成敗關鍵。原住民對傳統領域的維護與保存,才讓台灣森林碳匯得到永續。依據調查,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原住民從事農林漁牧的人口占了百分之廿七,四人中就有一人,如果說台灣林業是由原住民勞動人口撐起的也不為過。

我們受惠於原住民族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然而又是如何回饋、對待他們呢?從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身為林務局)民國一一二年的預算中,用於「原住民族地區」的經費只有五九○萬元,占該署總預算七十五億元的百分之一不到,幾乎可略而不談。事實上,該署每年的媒體宣傳費用就達三一五○萬,有無合理的對待這群原住民族森林工隊?

依據勞動部一一二年原住民勞動力調查,原住民從事農林漁牧的比率為百分之十五點六,雖較最初的百分之廿七下降,仍比全台的百分之九點一高,原住民族仍是林業主要勞動力來源。另外原住民每月平均收入,位於二至四萬元間者高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五,相較台灣平均薪資五點八萬餘元低了不少。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每年造林面積都少於二百公頃,撫育面積為二千多公頃,即使以人工林四十二萬公頃面積相比都不到百分之一,相關經費每年僅約九千萬左右,可說是「不務正業」。不重視造林業務,也可從林業勞動者的低工資看出;勞動部公布之各行業平均月薪,農林漁牧的平均月薪遠低於營建構造工,甚至比「體力工」還低。

森林覆蓋率與台灣相近的日本,依其林野廳「森林白皮書」揭露,林業工人平均月薪約合新台幣五萬元,平均日薪也比日本最低時薪高出不少。呼籲政府應以「原住民氣候轉型正義」為思考,對於最主要的森林維護者–原住民森林工隊,回報以更高的薪資與報酬,乃是提高森林碳匯的核心課題。


* 本文刊登於民國113年4月19日 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908594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