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支持郭董的核能立場表態,這才是總統候選人的格局 環境法治 氣候政治
核能議題的戰略模糊,對於臺灣能源結構穩定與淨零轉型來說,並不會帶來實益;核能議題的戰略模糊,更大成分是政策怠惰的便宜藉口,積非成是,甚至造成危險錯覺。
2023/05/03 8792
鄭佳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二○二四總統大選,聯合報最新調查發現,二○二五非核家園政策,有四成四選民對此表示不支持,高於支持的三成三,二成三則無意見,暫未表態。電力捉襟見肘,調漲電價、需量競價,電動機車儲能電池回輸電網等調度手段相繼提出,民調多少反映出一般民眾的能源焦慮與擔憂。

相較於三月核二廠二號機停機,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政治人物刻意迴避、冷處理,國民黨諱莫如深,民眾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關鍵力量噤聲謀求各自政治利益,郭董日前與企業界人士座談,從清潔、成本、產業發展與科技等角度切入,明確表態支持核能,即便因拋出高雄設置小型核電廠引起質疑 ,但仍成功將能源議題拉回政策討論,並承諾提出完整的能源政策規畫,值得讚賞。

任何一位候選人當選,除了面對命懸一線的緊繃能源供應外,也將面對核四存廢、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問題。侯宜的歲月靜好、中央先解決核廢,市長格局的回應,已經不適用於劍指總統大位的身份,甚至有避重就輕的嫌疑。核能議題的戰略模糊,對於臺灣能源結構穩定與淨零轉型來說,並不會帶來實益;核能議題的戰略模糊,更大成分是政策怠惰的便宜藉口,積非成是,甚至可能造成危險錯覺。

從聯合報的民調關於核能與能源問題的民意走向,可以看出,投機取巧與務實解決高下立判,民意依歸似乎仍不在侯市長的視野內。

根據臺電公開資訊,截至三月底,每度平均電價為二點五八元,同時,每度售電虧損一點八三元,由政府吸收。補貼四成電價,就是臺灣此刻的財政負擔與現實。而在二○二○年民進黨沒收臺中市管制生煤及禁用石油焦自治條例,不允許地方有比中央更嚴格的環保規範,重申能源為中央事務後,總統候選人更需要直面臺灣的能源問題,特別是核能,因為它涉及民生、國防、淨零與產業競爭力,比虛無飄渺的民粹、臺灣價值更值得關注。

臺灣既無自主能源優勢,又無歐盟大陸電網相互支援的餘裕,更是地緣政治風險極高的地區。面對氣候衝擊,淨零轉型起步就有蹣跚之感,內有反核政治壓力(非民意依歸),外有國際競爭的窘迫(如歐盟碳關稅),普設風光設施,不但畫虎不成,更從地景惡化邁向治安惡化。

格局者,必須看到臺灣自身條件與國際情勢變化,勇於挑戰「非核家園」的定義、時間、方法,找到適合臺灣的最佳方案,這才是政黨輪替的意義與價值所在。臺灣不缺政治觀點,但亟須一個願意站出來解決問題的人。二○二四總統大選,將直面屏東核三廠陸續停機。郭董勇於面對尖銳議題,帶來改變契機,其他候選人呢?

* 本文經修改標題為「核能立場 就該直球對決」,並刪減內容後,刊登於民國112年5月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138126。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