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生物多樣性日 物種消失與環境劣化,無聲無息 生物多樣性
世界四分之三的陸地環境和三分之二的海洋環境已因人類行為發生巨大變化,約有100萬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
2022/05/22 12223
The forest skink used to thrive on Christmas Island, an Australian territory off the coast of Indonesia. Illustration: Ricardo Macia Lalinde/The Guardian

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主題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自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後,多樣性議題有許多建設性進展,也是少數相對較不具利害衝突,且獲得大部分國家支持的國際公約。


然而,多樣性議題本質是反發展的,特別是在許多多樣性熱點之發展中國家,全球尺度多樣性喪失的趨勢仍不可逆。概約來說,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陸地環境和三分之二的海洋環境已因人類行為發生巨大變化,約有100萬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


因COVID19疫情攪局,CBD大會與預備會議並不順利(去年10月CBD COP15大會於中國昆明舉辦),接替「愛知目標」的「2020年後全球多樣性框架」,遲未有定論。儘管秘書處喊話今年會有明確可衡量的目標,促使多樣性在2030年之前走上恢復之路,但是否真能達成最終2050年「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仍待框架與量化指標提出後,積極實現。


環境無聲無息,多樣性的喪失也是如此。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本會電子報「氣候少年」每期的發行人、主編都是一個「物種」,可能是植物、動物,甚至是昆蟲、真菌類等台灣特有物種,希望透過這樣一點小心思,引起讀者好奇心,認識這些以台灣為名之多樣生命。


國際多樣性日的最後,分享一則英國衛報近期報導,聖誕島森林石龍子滅絕的故事。這些靈動、動作快速,不到20公分長的小蜥蜴,台灣也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遠親且數量頗多,但難保未來不會走上滅絕之路,端看我們如何回應。


森林石龍子阿甘之死。


2014年聖誕島最後一隻森林石龍子阿甘(Gump)孤獨的死於飼養籠內,她的名字跟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阿甘一樣,因為他們都是孤獨,且不被人所瞭解。


在印尼南方澳洲屬地聖誕島上,一直棲息著森林石龍子,1979年調查曾經是島上數量最多的石龍子種類。然而,不過數十年,森林石龍子只能在島上某些特定地方找到,到2008年只能在一處發現。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為什麼最多的種類會突然減少,推測可能是肥料磷酸鹽開採,或外來種野貓、蛇、甚至是蜈蚣攻擊所致。
2009年他們試圖捕捉森林石龍子用於繁殖,但只抓到三尾雌性個體,直到滅絕之前,仍未發現雄性個體。諷刺的是,就在2014年初澳洲立法將森林石龍子列為瀕危物種,打算加大保護力度後,不過四個多月,該物種就宣告滅絕。


相對於黑熊、石虎等明星物種,類似森林石龍子這樣不起眼,默默消失的物種不計其數,可能直到滅絕前,仍未得到關注。這是多樣性消逝的實際事件,值得警惕。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