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接的迷思,勇敢對三接說不 氣候變遷
以非核為預設前提,再以橋接為藉口,這是三接的第一個迷思。以天然氣作為過渡,仍無法達成淨零目標,這是第二個迷思。
2021/12/17 14727
公投在即,16日經濟部在新聞稿強調天然氣是支持台灣邁向淨零的重要「橋接能源」,援引國際能源總署(IEA)2050能源部門淨零路徑報告,力挺三接。甚至提出未來於既有電廠加入氫氣,與天然氣混燒降低碳排之規劃,訴求先低碳再淨零。然而,經濟部沒說清楚的是:為什麼需要「橋接」,以及天然氣可否成就淨零目標。

事實上,臺灣早就在橋接天然氣。十年前燃氣發電佔比就超過3成,現在更接近4成。三接以及規劃新增的天然氣設施(如四、五、六接等),只是替代非核所減少的1成發電。更直白地說,沒有2025非核的堅持,就沒有三接勢在必行的問題。能源政策陷入「預設前提」的困境,人民的自由意志被限縮,難以理性討論。就像兩岸關係,政府反對中國大陸預設「一個中國」的前提,認為這是不平等的框限。以非核為預設前提,再以橋接為藉口,這是三接的第一個迷思。

至於天然氣要「橋接」多久?「橋接」的比例與時間是多少、多長?經濟部也刻意混淆。IEA建議之淨零路徑,於2020年燃氣佔比僅僅2成多,到2030年更要低於2成,但台灣反而「橋接」成目標5成。完全是把「橋接」當主力,而且是「看不到盡頭」的橋接。

再者,天然氣可否成就淨零目標?答案肯定不行,就算百分之百使用天然氣,仍然是化石燃料,仍然無法淨零;所謂的綠氫,是利用「多餘」的再生能源電解水取得,臺灣尚無條件自產,大量進口比天然氣貴數倍的綠氫混燒,不但不現實,更是畫餅充飢。政府以天然氣作為過渡,仍無法達成淨零目標,這是第二個迷思。

臺灣的關鍵問題是再生能源佔比始終無法提高,陷入成長無極限的窠臼,總用電量沒有積極抑制,卻又輕率許諾供電無虞。製造業及交通部門在淨零路徑上,為了提高能源效率會大量電動化,造成用電量上升,但這並不代表「電力永遠可以吃到飽」。以氣候法先驅英國為例,英國是先有五年一期的「碳預算」概念,如第四期(2023~2027)設定排放量上限為1990年基準年50%,各部門再進行減量規劃。意即用電量增加的必要條件,會與總碳排以及再生能源佔比連動而非脫鉤,因此在臺灣低再生能源情境下,決策順序應該先追求用電零增長、甚至負成長,之後再透過能源結構轉換達到雙紅利(能源效率與淨零)效果。

英國目前再生能源佔比接近4成5,2025年可望達成全再生能源目標,並建立一套不需煤炭或天然氣備用之電網系統。我們不能只看到先進國家提高供電量滿足需求,而忽視其背後對綠能所做出的努力,甚至作為增設天然氣的理由。

歸根究底,政府必須務實面對邁向淨零的過程中,真正的橋接能源是什麼?不是預設立場,排除核能,然後以更多的政治語言推銷根本不但不能橋接,且早就該降低的天然氣發電。政府也應該認真檢討再生能源無法增加的原因,以及政策障礙,為何再生能源無法貼近生活,無法進入城市,而非拿藻礁開刀,犧牲台灣未來世代的自然生態價值。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