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有靈?還是想太多? 環境正義
一度以為樹木有靈犀,彼此可相通,尤其緊急狀態如焚火,地下根系會傳遞專屬樹木能懂的訊息。
2021/08/23 18189
一度以為樹木有靈犀,彼此可相通,尤其緊急狀態如焚火,地下根系會傳遞專屬樹木能懂的訊息。這是樹木特有的溝通系統,雖蒼茫獨立,但非隔絕不相往來。著名的生態學者Suzanne Simard備受讚譽的書:發現母親樹(Finding the Mother Tree),且被柯麥隆(James Cameron)拍成電影阿凡達。此外,還有Peter Wohllleben的「樹木背後的生命」(The Hidden Life of Trees)以及普立茲獎得主Richard Power的小說「上林層」(Overstory)也同樣扣人心弦。
這樣的樹木有靈論述,會不會是一種對生態系統的誤解?並且破壞保育的緣由?
樹或許真的會講話—樹話。因為植物會排放賀爾蒙以及釋放防禦訊號。其他植物則會偵測這些訊號並隨之改變生理機能。然而,並非所有對話都是良善仁慈的,植物也會產製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s),毒化其鄰居。
樹木有靈論者認為,樹裡的碳組合成分會藉由菌根--在樹根上寄居的植物菌類的地下網絡傳達到鄰樹,交換從土壤汲取的水分及養分,以利植物製造糖。這些論述主張「捐」樹有意犧牲自己,傳送營養給鄰樹,協助其成長,確保社群的健康。不過,就像其他生態互動一樣,植物的合作也要自然汰擇而進化,誰可以傳遞更多特性、產製更多後代,誰就更可以生存。因此,樹木有靈論所說的,不過是菌類穿梭運送的碳物質,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培育多層宿主確保未來的食物供給而已。利他會發生也是可能的,假如接收上述物質的鄰樹也會回報,最終也讓捐樹獲益。樹木之間的互惠是可能的,只是其中許多互動可能是失衡的,例如成樹與小苗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利他行為也會進化,假如利及親族,例如傳遞捐樹的基因之類。證據顯示,透過菌根網絡的養分再分配,是以親族利益為主,而非不相干的植物。樹確認並回應給親族的機制尚未被完整解釋。
主流論述說樹送出其資源以強化社群其實是最不可能的。好比自然汰擇變成群體汰擇,合作之群體勝出。如果衝突,自然汰擇幾乎都會贏,畢竟個體多過群體,更快翻轉。有趣的是,當菌根從本土草地傳送資源到外來苗種,又被解釋為寄生的證據,而不是合作。過分強調合作是誤導。林層是激烈競爭的場域。一顆熟楓樹可以產製數以百萬計的種子,其中只有一粒種子最終可以成樹、成蔭,其餘皆亡。於此過程,樹木有時會促進彼此的成長,但這並非表示森林的功能像有機組織一樣。生態系統包含常變多樣的有機體,有常變的不同互動,正面與負面都有。
在最近一次的冰河期,不同樹種以不同速度、不同路徑向北移居。山毛櫸槭樹林或者橡樹胡桃木林,並不是以一個單位移動。事實上,樹木彼此以不分過去或未來的方式住在一起。
科學裡的擬人化是一個禁忌,因為這樣常會造成欺騙而非幫助。樹木不是人,森林不是人類家庭或共和國。假如這樣看樹木,只會帶給我們自以為是的想像結論。
史瑪德(Simard)在一次訪談中就承認,她是故意使用擬人化、文化意義的字眼--「母親」,儘管樹木有男有女,如此人們會更好的跟樹連結,而「如果我們可以連結樹木,我們就會更照顧它們。」
樹需要有人的價值與動機才能讓它們存活?科學支持的保育應該已經足夠。近來發現的地下世界也是足夠的。公眾應該聽到真正的故事,不用被人格化以及延伸的隱喻給混淆。這樣只會讓我們更難面對現實:方便可能是真的,但達爾文為生存而奮鬥也是真的。人類是不道德世界的道德受造物。自然並不分享人類的價值,上主慈悲,人類可以選擇不去模仿所有的自然法則。
在待植物如物件或如人類之間,是否有第三條路?以植物之本道待之!植物基本上就是跟人類不同:不語、有根、難以捉摸。人類必須迎向尊重與人類不同的有機體,以其分離且複雜的軀體、以其複雜之交互作用、以其深不可測的生命。
原文出處: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the-idea....../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