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子》看守護藻礁的理由 環境正義
藻礁公投延期到12月18日,一則以喜:我們為藻礁爭取到更多存活的時間;一則以憂:5個月的時間或可傳遞知識,但不一定可以增長智慧。
2021/07/23 22917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藻礁公投延期到12月18日,一則以喜:我們為藻礁爭取到更多存活的時間;一則以憂:5個月的時間或可傳遞知識,但不一定可以增長智慧。
如果為藻礁開一場辯論會,辯論的主題會是什麼?「藻礁是否有受保護的價值」恐怕會是第一題。
一個常聽到的邏輯是,台灣地狹人稠,可以使用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尤其桃園是工業重鎮,有強大的開發壓力,所以一定要為藻礁找到強而有力的理由,才能加以保護。
這片外觀不是特別起眼,範圍也不是很大的藻礁,能有什麼樣的「價值」?
多數討論聚焦在「生態價值」,包括上面有沒有特殊物種?生物多樣性豐不豐富?是不是重要的海洋洄游生物棲地?也有從「經濟價值」分析的,例如藻礁是魚類的家、藻礁上的藻類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並將這些價值與保護藻礁的成本、國民願意付多少錢保護藻礁、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的好處來做比較。
消滅自然的理由有千萬種,守護自然的理由只有一個。以有限對抗無窮,可知自然的保存多麼艱難。
《莊子》中有不少討論到「有用」與「無用」的篇章,莊子認為要判定一個東西或是一個人到底有用或無用,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是我們總是習慣一定的模式去判斷(例如金錢$$)。
在《莊子.逍遙遊》中,惠施(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嘲諷莊子:「我家有一棵大樹叫做樗,這棵樹雖然很大,但長得歪七扭八,工匠根本不能用墨繩準確切割,這棵樹就長在路邊,卻沒半個人要使用它。」莊子則回應:「你有一棵這樣大的樹卻嫌它沒用,何不把它種在廣大空礦的地方。這樹雖然沒有其它的用處,但也不會有人來砍伐它。」
另一則收錄於《莊子.外物》的故事甚至可套用到藻礁的情境。莊子說:「天地如此寬廣,當你站在那裡,一平方尺的地面也夠用了。這一平方尺以外的地面,對你而言,完全無用。既然無用,就挖掉吧。眾人圍著你,向地下直挖,挖到黃泉為止。無用的土搬走,只剩你那有用的一平方,還有沒有用?」
1986德國著名的沈積地質學家 H.E.Reineck與台大地質科學系鄭穎敏教授聯名發表第一篇確認藻礁地質獨特地位的論文,Reineck教授是為了尋找生痕化石(指保存在地層中的遠古生物活動的遺蹟和遺物)而來的,卻意外的發現了藻礁。這份研究描述了藻礁的環境、外觀與構造,並未評價藻礁的價值。藻礁是大陸板塊與台灣分割的見證者,從地質年代的角度而言,難道不是台灣最需要被記錄下來傳承的「地球記憶」?
論文的另一位作者鄭穎敏教授,是前環保署長魏國彥先生就讀台大時的老師。魏國彥曾回憶:「那時候他剛從德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回臺大任教不久。我們問他問題,他就在講台踱步,….. 懸疑了一會,有時還是等不到答案,或語焉不詳。我那時候想,是不是他通太多種語言,反而失語?」直到多年後魏國彥先生攻讀完碩士、博士、當上教授,才能體會鄭教授的心情:「他不是沒有學問,他也不是不教你,但是他絕對擔心給你一個簡單的答案,也不要你相信一個看來複雜卻又權威的答案。他指引一個方向,你要自己去摸索,自己開展。」(全文請見:<台大校友雙月刊>典型在夙昔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390)
謹慎、謙卑、留白,內斂有時比雄辯隱含更多的智慧。距離藻礁公投還有小半年,能說的知識很多,守護藻礁的理由卻只有一個,翻開《莊子》,或許可在當中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