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綠化或只是「漂綠」? 環境正義
眾所皆知,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一向熱中追求利潤最大化,除了一些代工製造商以外,許多大型品牌商的環境與社會責任
2014/06/03 12787
Ariv Kurniawan,取自Unsplash

眾所皆知,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一向熱中追求利潤最大化,除了一些代工製造商以外,許多大型品牌商的環境與社會責任,過去向來也只做到及格,就是以不違反法規為標準,然而2013 年許多領導品牌商卻紛紛提出看起來不止是「漂綠 」程度的環境與社會責任承諾。

全球最大的糖原料採購者可口可樂去年對英國環團Oxfam提出重大承諾,Oxfam專門反對製糖及相關業者的土地掠奪行為。可口可樂針對保護土地權利提出新採購規定,承諾企業將全面禁止土地掠奪行為,尊重社區和傳統住民的土地權,違反的供應商將無法獲得任何訂單,這讓Oxfam很驚訝於可口可樂竟然願意遵循超出他們要求的標準。

全球最大的紙品製造商雅加達的亞洲紙漿和紙品公司(APP),原本長期且大量砍伐印尼雨林以供應其紙漿廠使用,去年提出承諾,企業本身、關係企業及供應商將立即終止對自然森林的全面砍伐,轉向造林企業採購木料,並尊重原住民及當地社區的權益,包括承認其傳統土地權。

全球最大的棕櫚油貿易商新加坡的豐益國際(Wilmar),緊追隨其最大客戶聯合利華(Unilever)之後,承諾它和供應鏈廠商不再砍伐森林或破壞泥炭地。採購訂單占全球80%的豐益是此產業的遊戲規則制訂者,此承諾將對棕櫚油業及東南亞森林保護有巨大影響。

以上這些追求環境高標的案例是否真能如其承諾達成?當然有待觀察。

但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皆透過國際環團森林信託(The Forest Trust,TFT) 的創辦人Poynton協助提供諮詢並擬定企業的綠色政策,TFT還在官網提供企業「供應鏈責任夥伴關係」的專業管理資訊,如此跨界之舉,頗引起管理顧問業界及非營利環團兩個圈子的議論。

輔導企業制訂綠色策略或通過環境管理法規、認證,通常是另一家營利企業(例如管顧公司)的業務,非營利環團投注於此很容易引起質疑或批評,也很容易被認為企業利用環團的公益形象來進行「漂綠」的宣傳,最後將獲致雙贏或雙輸?也許目前還看不出來。然而,批評或譴責企業比較簡單,影響或協助它們深入參與環境運動雖困難且充滿爭議,但卻是更有實質意義,這也是管理學追求的最高目標-讓企業本質產生變革。我們認為專業的環團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以營利為目標的商業顧問公司更能影響企業從本質上改變,深化其綠色經營策略的內涵,而不只是強調它有完全遵循環保法規,或在產品、行銷策略上「漂綠」而已。

國際上透過企業永續責任報告或其他社會責任的報告,以凸顯企業的永續與社會責任承諾,並以之作為管理的圭臬者,不乏國際知名的公司。這些追求環境高標的企業,預期將面對營業成本提高的挑戰,它們是否能堅持下去不畏競爭者的成本優勢及見縫插針取代其市場地位,值得觀察,相信也值得專業環團投入協助(或監督)其堅持下去。如果這是代工製造商或者領導品牌商本質漸漸地發生變化的「真綠化」,或許將有擴散效果並改變未來的產業遊戲規則與產業生態。

在期望企業追求環境道德的高標準,消費者也應開始學習在生活本質上的自我環境要求,也就是跟企業一樣「真綠化」。不管自願或被迫,我們未來很有可能將需過著更簡樸的生活,不再有浪費食物或衛生紙的餘裕,但相對的,我們也將過著更精緻、文明的生活,我們所吃、所用的產品,都更尊重、更友善對待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動物與植物。

註:漂綠,通常被用在描述一家公司或單位投入金錢或時間在以環保為名的形象廣告上,而非將資源投注在實際的環保實踐中。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