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碳泡沫風險,我們的低碳經濟轉型應更積極 環境正義
雖然世界各國在各方專家的警告下做了許多努力,但溫室氣體排放仍在不斷增長,從而造成有可能摧毁數十年科技文明發展結果的氣候變遷
2014/07/16 14711
Ethan Cull,取自Unsplash

雖然世界各國在各方專家的警告下做了許多努力,但溫室氣體排放仍在不斷增長,從而造成有可能摧毁數十年科技文明發展結果的氣候變遷,也在不斷提高它對我們生命、糧食、住家安全的威脅。從居高不下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來看,似乎很多人對這些威脅還在無感狀態,然而對風險最敏感的國際金融業已開始進行積極的應對。

除了推出氣候變遷相關的避險(如債券、期貨)、保險工具,社會責任投資或永續投資的趨勢,也迫使企業界開使注重環境問題以及向低碳業務方向發展,相對地,高碳相關產業未來風險成本提高,投資前景顯得黯淡許多。

國際能源署IEA「2012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如果要達到2℃的目標,防止氣候變遷帶來毁滅性影響,則我們必須留下目前全球的化石燃料2/3儲量不開採 ,這意謂著未來這方面的商業開採將受到限制。

由於IEA的權威地位,大型金融機構投資者已開始採取評估與準備撤資的措施,同時也開始積極提高非化石燃料相關投資配置。

近二十年我們經歷過網路泡沫(dotcomebubble)、房產(次貸)泡沫帶來的經濟衝擊,有專家警告,我們可能將面臨「碳泡沫」。

牛津大學研究指出 ,投資者在化石燃料方面的撤資快速,預期比以前因種族歧視而在南非撤資或因抵制菸草對生產香菸企業撤資等還要快,因此可能對媒炭、石油相關企業及其就業造成傷害,而那些已投資在化石燃料開採或相關盤根錯節的產業鏈的龐大資金,未來將成為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 。

也就是說,不論政府或金融機構,現在還繼續投資在煤礦、天然氣或石油等相關的產業,未來可能將血本無歸,更有甚者,即使化石燃料沒有用完也將不允許開採,如果還依賴這些能源則國家經濟發展恐將沒有未來。世界銀行等機構除了呼籲各國支援設定碳價,同時也敦促各國取消化石燃料補貼。

IPCC的氣候變遷減緩策略評估報告也提出,如何在未來20年間導正能源相關投資的資金流向,極為關鍵,因而建議以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為主軸創造綠色經濟低碳轉型路徑 。

更多的碳補貼代表未來對化石燃料的投資與依賴有更多風險,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計算,台灣在電力上的化石燃料補貼金額在2012年高達480億元,占了GDP的0.3%,行政院在該年曾宣布「未來能源政策應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停止對化石燃料不正當或扭曲的補貼,將能源政策目標轉向不補貼使用新能源為目標,創造綠色就業機會」,但檢視現行各項減碳或推廣綠色經濟政策,無論在目標設定、時程規劃與政策工具上均仍有不足,恐將使我們的低碳經濟轉型速度太慢。

回首歷史,不論網路泡沫或房產泡沫,都導致經濟局勢重新洗牌,房產泡沫帶來的金融海嘯,甚至讓新興經濟體趁勢崛起,而受創的部份歐洲先進國家至今都還爬不起來。

網路泡沫的挑戰是數位化能力,而這次比的是環境能力,預估碳泡沫的影響將更為驚人,已經在四小龍敬陪末座的台灣恐怕已來不及思考如何搶到綠色先機,而是要加緊思考如何加強低碳的環境力以度過危機。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