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土歸土,死了也要環保 環境正義
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全球第二高,高齡化速度又快,喪葬空間有限而需求卻不斷提高。
2014/07/19 13212
Cheng Soong Keet,取自Unsplash

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全球第二高,高齡化速度又快,喪葬空間有限而需求卻不斷提高。為了避免未來大家「死無葬身之地」,在政府積極推廣下,民眾逐漸接受環保自然葬,據統計,目前火化率在去年底達到92.47%歷史新高,全國公墓已有23處可進行樹/花葬、灑葬,並累計辦理9,020人 。

而所謂環保自然葬,由於目前幾乎不需費用,的確是節省了空間以及金錢,但是否真的環保、自然嗎?

取代傳統方式把骨灰放入不易腐壞的骨灰罈,再放進靈骨塔長期占據空間且建築物有破壞環境問題,環保葬則是把骨灰磨細放入易分解的骨灰袋再放入土地裡(並種樹或花)或海裡,或者灑入土中再覆以泥土,可說是回歸自然。然而不論是樹/花葬、灑葬、海葬,都必須先火化。

台灣每年火化13萬多具遺體,由於台灣人「死者為大」觀念深入人心,厚葬有慎終追遠的深層文化意義,因此火化時遺體外有棺木,使用金屬鎖扣、鉸鍊、人造纖維紡織襯裡以及化學塗漆,內有殯葬用品或陪葬紀念品,多是塑膠或金屬製品,火化時除了耗費柴油或天然氣,產生大量黑煙、有害溫室氣體及懸浮粒子等,遺體如有補牙火化時還會釋出汞,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美國沒有土地限制傳統上以土喪為主,據統計每年施用80萬加侖含有甲醛的防腐劑,以約10英畝的傳統墓地來看,則含有1,000噸鋼用於棺材、2萬噸水泥用於墓室 。

甲醛造成土壤污染,鋼和水泥永遠無法分解,對環境衝擊很大,因此綠色葬喪委員會(Green Burial Council) 針對北美的墓地、殯儀館及喪葬產品,設立環保標準認證,已有300多家供應商通過認證。此外,由於認為火化不環保,有企業研發生物葬(Resomation),以鹼水將遺體液化,可經由城市污水系統處理後流入下水道,骨頭則磨成粉交還家屬。

英國則推崇自然葬,講求讓遺體真正回歸自然,不用防腐劑,用環保棺木或不用棺木而以裹屍布包覆遺體使其易於腐化分解,也不立墓碑或墓室,同時推廣葬禮使用的花卉和紙、木製品都經環保認證,例如MPS與FSC。全英國有超過300處自然墓園,很多都發展成森林或動物保育地。

每年清明過後,經過掃墓除草後,近郊山頭水泥墳塚清楚可見,不僅破壞明媚春色也破壞水土保持,而愈來愈多水泥靈骨塔砍伐山林、占據明山秀水,似乎也正用另一種方式破壞環境。

台灣受限於土地空間及厚葬文化,應該很難推行用裹屍布或薄棺埋入地底且不立碑的自然葬,可能也無法接受易與謀殺案連想的生物葬,因此,如何在火葬之後進行環境補償可能是目前可以思考的方向。例如英國有火葬場利用火化遺體高溫來提供溫水游泳池或暖氣,或利用冷卻高溫時產生的水蒸氣來發電。

如何在人生最後一件大事上做到「塵歸塵土歸土」的真正環保?不只是遺體處理的科技問題,還涉及社會、宗教、文化禮俗、商業機制等複雜層面,而且殯葬事業牽涉龐大的既得利益和傳統觀念,環保葬未來推行上可能充滿挑戰。

目前政府推行樹葬將墓園建造成景觀優美的公園,但採用者仍屬極少數,期望未來有更多民間參與,且能進一步建造墓園成森林或自然保育區,樹木可吸收二氧化碳,保育區則可維持生物多樣性,往者已矣,卻可對我們的環境留下更多益處。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