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祭,崩塌 環境正義
2009年8月8日父親節的夜晚,一個兇猛的莫拉克颱風瞬間毀滅了高雄的小林村,巨大的風雨造成了山林崩塌之塊體運動,整個村落就這樣被土石流給吞噬掉了。
2014/08/10 14836
Sunline Liu(CC BY-NC-ND 2.0)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憶猶新,2009年8月8日父親節的夜晚,一個兇猛的莫拉克颱風瞬間毀滅了高雄的小林村,巨大的風雨造成了山林崩塌之塊體運動,整個村落就這樣被土石流給吞噬掉了。

小林村滅村事件,震撼了整個社會,而這樣的嚴重崩塌事件又再度印證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諸多社會回應小林村事件的作法中,崩塌原因的探究與治理毋寧是最重要的。

被莫拉克重創的高雄旗山被作為地形分析的研究素材,主要探討環境指標的成因,希望有助於日後相關單位管理、防災之用,透過衛星影像等資料萃取環境指標,加上結構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模型及主成份分析,整合了所有地形資訊。就整體而言,地形的起伏為主要影響因素,意即崩塌前,地形過度陡峭,坡面的安定性較為不佳,所以只要逢外力影響,就很容易發生崩塌。

就狹義的定義來說,所謂的崩塌就是土地受到地震作用、降雨之雨水滲透、坡面的荷重增加、坡腳淘刷等外力作用,導致坡面失去平衡,使土塊破碎急速崩解掉落的現象。

崩塌的現象主要因素為自然與人為,地形的起伏為自然因素之一,此外還有地質結構、岩性、雨水等。而人為因素常見的問題則是土地不當的使用、土地的負荷開發等。

對於崩塌地的整治,就是做好水土保持,大家對於這方面的第一時間反應就是造林,因為在廣義上的說法,崩塌地就是地表坡度較陡之地區且缺乏植生覆蓋者,而許多崩塌地都規劃一般林班地造林,其所屬機關為林務局,而林務局選擇原生鄉土植物或造林樹種進行崩塌地的造林,藉以達到森林生態的回復。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這樣的作法還不是整治崩塌地的全套方案。

嚴格講起來,崩塌地造林只是後半段處理的方法以及結果的呈現,在整治崩塌地之前,要先分析崩塌發生的原因及分類,並依照崩塌地的實際狀況,決定處理順序的緩急,並研擬可行的崩塌地保育工法,且需要詳細的規劃與設計,還要配合所調查的現地環境資料,同時考慮植生工程的基本原則。

因此,「整治崩塌地」是一門綜合科學,不僅只是造林而已,還要結合地形分析、地質研究、坡面維護工程、水土保持研究、環境生態學、林業造林學等研究科學,最後彙整所有資料後再選擇出合適的植生工法進行崩塌地或邊坡整治。

不過,這樣看似合理的崩塌地整治除反映出自然的力量無遠弗屆外,造林的作為要更謙卑的從頭開始瞭解所造之地的特性以及實際造林過程的認真付出。要發揮這樣綜合的效益,勢必要解構現行造林政策的思維,加速崩塌地的科學研究以及結合在地社區、族群一起投入山林復育的工作。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