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與灰路真的不可兼容? 環境正義
簡單來講,就是以人為主的道路規劃設計理念,樹只是人的工具而已。
2014/09/13 15072
Sergey Kolomiyets,取自Unsplash

先前「綠樹與灰路的翹翹板」文中談到樹木與道路的問題,可以知道行道樹的問題已經慢慢浮現。不過將時間拉回12年前,在民國92年,營建署就出版了「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 ,但手冊整體的設計概念是以人的生活機能為面向思考,主要以行人在使用人行道的舒適性、視覺性享受、便利性、安全性等考量因素為主。

另外行道樹的種植、高度、配置也必須顧慮汽機車的行駛安全問題,雖然也有對行道樹進行設計保護的措施,不過卻沒有往後延伸到樹木的生長之特性問題。

簡單來講,就是以人為主的道路規劃設計理念,樹只是人的工具而已。

所以在一開始不考慮樹木生長的前提下,時間久了,行道樹的生長就必然會碰到與道路如何兼容的問題。

前文「綠樹與灰路的翹翹板」所談到許多行道樹的生長超過樹穴的承載量,並突破樹穴,造成道路的損壞。而會造成路面隆起或是突破樹穴的樹木,很多都是屬於淺根性的樹種,因為根的生長快速及擴張,所以容易造成路面的隆起,破壞鄰近的道路設施或結構。

台灣愛樹保育協會請日本的樹醫師作技術顧問,出版了樹木種植手冊 ,手冊主要的理念是宣達種樹前應準備的工作及注意的事項,其中也點出了老樹生長過大而造成樹穴負荷不了的問題,所以強調種樹所需的基盤必須有標準化之規格,顯然這樣的手冊在樹的考量上與12年前營建署-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已大不相同。

其實,有不少學者專家都有注意到行道樹衝破樹穴的問題,但是始終都只是點出問題,對於解決的方法卻是輕描淡寫,並未認真面對並解決。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工程,最基本的作法就是將樹移植,撇開施作經費不談,要在現今的都市裡找到更大的綠地來做樹木移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除了移植之外,另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擴大樹穴,不過這個方法就更難執行了,因為道路就是這麼大,要擴大樹穴等於就是要縮減道路或是再擴寬道路,這真的更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

相信各地方政府一定比專家學者更早發現行道樹造成路面損壞的問題,不過顯然的,處理這樣的問題有如燙手的山芋,如今許多專家學者和民間團體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應該要合力推動政府制訂政策加以改善,相信三方的合作,必能讓問題獲得解決,但現實及經費來源的考量,似乎才是最大的阻礙因素,所以迄今為止政府還無法提出有效的方法,讓樹與道路共生共存。

移植和擴大樹穴的方法,是一種護樹的概念,加上聯合國強調種樹是解決人為溫室效應的方法,但是在現今如此擁擠的都市土地,真的很難達到只種樹不砍樹的理念,有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不過,跳脫一下護樹觀念的限制,用另外一個層面去思考,假如當行道樹長大到一定的程度,將樹木作為林產加工使用,然後在原來的地方再種下一棵樹,當然會配合間隙、林蔭的考慮,如此的循環作法,不僅維持了原來的土地利用,降低樹木破壞道路的問題,還增加了林產業的另一個木材來源管道,如此一來,也間接的達到保護森林,減少森林被砍伐的效果,這樣的方式是否更有永續利用之味道呢?

你覺得呢?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