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也是環保的?綠色產品的灰色地帶 環境正義
人們在二十世紀初時,剛開始利用石油製成塑膠與橡膠之時,將無法製成塑膠的剩餘部分以焚化方式處理。
2014/09/16 14201
Nick Fewings,取自Unsplash

人們在二十世紀初時,剛開始利用石油製成塑膠與橡膠之時,將無法製成塑膠的剩餘部分以焚化方式處理。科技進步後,這些原本無用的廢料被開發出了新的產品-塑膠,從這個角度看,塑膠其實是提煉石油後的廢料再利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符合環保的理念的。

但是,塑膠之所以受爭議,在於它的穩定性高,難以被分解,它的萬年不壞之身,是地球難以承受的負擔,讓大家對塑膠有了不環保的印象。

即使塑膠不環保,它也已經進入我們家庭的各個角落,也因此,市場上出現了可分解塑膠、綠色塑膠等產品,好讓消費者可以一面享用塑膠的便利,一面又減輕了破壞地球的罪惡感,像是這幾年鞋子常常採用的環保鞋底就是一例,日前的新聞報導,有消費者買了環保鞋底的鞋子後,不到半年就壞掉了,因此向消基會投訴。

環保鞋底號稱可以被分解並回歸大自然,然而,「分解作用」在國語辭典的定義是:「在生物體的代謝作用中,將複雜的有機物質經酵素作用而分解為簡單物質的作用。

分解之後的簡單物質可供生物體來利用」 ,像是環保鞋底或許多其他號稱環保塑膠的製品,只是會裂解成更小碎片,而且這些小碎片並無法變成生物體的養分的話,那就非但不能解決塑膠萬年不壞的問題,相反的,將會把問題變得更複雜。

塑膠是高分子化合物的一種,分子中的碳鏈十分牢固,要把這種鏈削弱或打斷變成小分子,而這樣的過程,叫做降解。簡而言之,許多號稱可以回歸大自然的環保產品,事實上只是化成更多更細碎、也更難蒐集處理的碎片。

塑膠輕巧容易運送的特性,使得塑膠的分佈在更加無遠弗屆,大量的塑膠垃圾更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可以想見的,當塑膠變成了更小的碎片後,會經過生物鏈一環環的累積,最後會回到人類的身上。

那些我們以為隨手丟棄的垃圾,大自然很公平的,把它們全都加倍奉還給我們的身體了。

生活中還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產品用「環保」作為行銷手法,例如包裝上標榜著天然、綠色、永續、環保、愛地球等等,但這些形容詞的背後,或許隱藏更多讓我們吃驚的事實,2009年時消基會曾指出有些廠商採取「綠色洗腦」的促銷手法,意指業者將產品形塑為充滿環境關懷的綠色商品,實則無環保效益,如衛生紙盒上標示「百分之三十為回收成分」,民眾誤以為衛生紙中有三成為回收物製成,實際指的卻是紙盒。

我們肯定許多廠商推動環保產品的用心,也明白環保是條漫漫長路,有許多的困境和技術需要突破,但政府應扮演為消費者、環境把關的角色,免得讓消費者愛護環境的好心變成了做壞事,嚴格把關及資訊透明也可以讓真心想生產環境友善產品的廠商,有更加公平且透明的機會被消費者看見。

建議政府可以訂定綠色商品的內含規範,例如可分解塑膠的定義,如某產品若標榜使用綠色塑膠、可分解塑膠等,但事實上只是讓塑膠裂解成更難處理的小碎片的話,那麼政府應該規定該產品不能用這些看似愛地球的名詞。

也建議政府,應該加強標章規範以及宣導,讓消費者能知道自己買的產品是否真的環保,針對廠商的廣告詞,也應該有明確的檢核和懲處機制,才能進一步保護環境和消費者。

再者,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該想想,究竟是購買環保產品比較環保?還是盡量克制不必要的消費更環保呢?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