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去核從? 環境正義
全國能源會議歷時5個月,終於在今年1月落幕
2015/03/03 14169
Frédéric Paulussen,取自Unsplash

全國能源會議歷時5個月,終於在今年1月落幕 ,就如同之前幾次能源會議,核能始終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議題、環團聲明指出,針對最有爭議的核電政策走向,雖然這次會議沒有結論,但環團仍再次表達停建核四、老舊核電廠不延役的非核家園政策是社會多數共識,並表示能源會議花了這麼多時間卻是讓會議空轉、能源政策原地踏步,拖垮台灣能源政策改革的契機。

環團這席話,點出了核能議題的爭議點: 發展及安全,2012年也有群眾運動以「我是人我反核」為反核號召 , 是否反核真的是社會共識,只要是人都應該反呢?

我們害怕核能的原因,是因為擔憂輻射不但傷害我們的健康,還會產生貽禍萬年的核廢料,繼續危害子子孫孫,為了避免這樣的風險,所以許多人反核,但我們是否夠瞭解我們的訴求到底是甚麼?

我們在選擇擁核或反核之前,是否夠了解台灣的狀況? 首先台灣是個島,很難透過電網、管線等方式使用鄰國的電力或能源,然而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命脈,便宜的能源代表較低的成本,但代價卻常是健康與環境,以最常見的發電形式之一:燃煤電廠為例,產生的溫室氣體不但加劇了全球暖化,還帶來許多空氣污染。

工業革命後,成為能源的主要提供來源的煤炭,使得空氣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倫敦甚至在1952年,發生約4,000人在五天之內,由於市內空氣極度污濁而喪生的事件。燃燒煤炭所排放的廢氣,容易在氣候寒冷而潮濕的早晨,產生濃厚的灰色煙霧,籠罩整個城市。

這個現象,不只在倫敦,在中國大陸也特別顯著。廢氣中,除了灰煙及固體微粒外,二氧化硫(SO2)是最重要的空氣污染物。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有三分之二來自於以石油或煤炭為燃料的火力發電廠。一般石油和煤炭中,都含有少量的硫(0.5%到5%);煤炭中的硫,多數以硫化物(如黃鐵礦FeS2)或硫醇類(-SH)存在。當這些燃料燃燒時,其中的硫便與空氣中的氧起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硫。以硫含量為5%的煤炭為例,一個壹千百萬瓦特的火力發電廠,每天將產生高達六百噸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的殺傷力有多大呢? 若暴露到空氣中每百萬分之一百的二氧化硫(100 ppm)被視為有立即性對生命及健康造成影響。會導致鼻子及喉嚨產生灼傷、肺功能有改變的現象。 由此可知,燃煤電廠的殺傷力未必比核電廠小,但是媒體卻常只報導核電廠爆炸及輻射的風險。反核,會不會變相增加了燃煤的污染?卻是很少被媒體及公眾檢視的問題。

很多人會說,我們不要核能的風險、不要燃煤電廠的污染,我們只要乾淨的再生能源,如果我們不願正視再生能源的技術和發電量還不足以彌補能源缺口的限制,也不願意接受風力發電的噪音,不接受太陽能發電廠造成的環境衝擊、以及反對水力發電對生態的破壞,與此同時,我們卻又要求低物價、高所得、無限的發展及零污染的環境,請問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更重要的是,選邊站不會有利於對話,更不利於公眾政策的制定,如果大眾對於能源政策始終抱持著看到缺點就反對,那麼國家能源會議不管開幾次,恐怕都難逃空轉的結果。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