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釣魚的朋友不少,期待的總是經常「大咬」,或是次次「爆桶」,滿載而歸。雖然偶爾魚勾會卡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但還不至於出現漫畫上的那種釣起垃圾的誇張情況。但在未來,這種糗事可能越來越容易發生。
1月19日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英國航海家創辦的愛倫.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基金會共同發表報告警告,如果使用塑膠的習慣不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比魚類還多。
該份報告指出1964年以來,塑膠生產量增加20倍,2014年已多達3億1,100萬公噸,預計未來20年將再倍增;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塑膠沒有很好被的回收再利用,每年有八百萬公噸塑膠進入海洋。目前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估計量已達重1億5,000萬公噸,約占海洋中魚類整體重量的五分之一,而這比例還在持續上升。
那麼,誰該為這件事情負起最大責任?
著名的海洋保護機構Ocean Conservancy報告指出,中國、印度、菲律賓、泰國與越南這五個國家,所製造的海洋垃圾占全球6成之多。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包含為滿足大量、可負擔的廉價商品包裝,缺乏有系統的垃圾處理與回收機制,脆弱且不完善的法治系統等。在許多地方非法傾倒如同家常便飯,甚至合法的垃圾場址就位於河口或海邊,風浪來時可以大方地邀請「海洋清道夫」來解決這些討厭的「小麻煩」。
而在眾多塑膠製品中,塑膠袋的回收狀況最為糟糕,因為在東南亞地區(其他地區亦然),同樣工作十小時,拾荒者撿拾塑膠瓶,可賺取約3.7塊美金,但撿拾塑膠袋,只能掙得0.5塊,自然沒人要協助回收。塑膠袋進入海中,轉身成為不壞「幽靈水母」,海龜等海洋生物誤食後,腸胃堵塞終於逐漸餓死,對於海洋生態系的影響非常嚴重。
講到這裡,好像都是這些國家的問題,但其實,台灣也是用「塑」成癮的國家,五十步笑百步,還不自知。
根據媒體報導,台灣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5個塑膠袋,每年使用量接近八百個塑膠袋,全台加總每年要用掉180億個塑膠袋,使用塑膠袋量是歐盟的3.9倍。這個數字一點都不特別,回想一天,早上買個早餐三明治、中午用餐外帶、晚上逛街購物,一不小心就用滿3個塑膠袋,圓滿達成超標任務,從這裡也可看出,我們確實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除了海洋垃圾的問題外,大家大概很難想像,每年約有6%的全球石油產量是被用來生產塑膠原料,2050年更可能成長到20%,佔據全球碳預算的15%。
當大家汗流浹背,聲嘶力竭地在呼籲節能減碳,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同時,除了電廠發電、汽車油耗之外,另一個蓬勃成長的用油部門就是石化工業,而其中塑膠使用更是大宗,但一直被我們所忽略。
讓魚兒在大海中漫游,但請不要讓垃圾陪伴他們,減少塑膠產品的使用,對海洋,對大氣都有許多好處。
環境好,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不是嗎?
後記: BBC news 曾針對此報告進一步進行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閱讀。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556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