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建一座雨林、在臺灣蓋一座冰山 氣候變遷
在酷熱的夏天參觀動物園,走進企鵝館,哇!一陣冰涼透風而來,隔著玻璃、看著企鵝玩耍,好像自己也來到了北極。
2016/07/15 15567
Annie Spratt,取自Unsplash

在酷熱的夏天參觀動物園,走進企鵝館,哇!一陣冰涼透風而來,隔著玻璃、看著企鵝玩耍,好像自己也來到了北極。雖然距離真正北極的零下溫度還有一段距離,但10~12度的冷空氣,加上環繞在北極的生態圈中,讓身在亞熱帶成長的臺灣大人與小孩們,有機會體驗北極的環境。

從臭氧層破洞到全球暖化,北極圈生態的變化一直是全世界矚目的熱點。冰層融化導致北極熊和企鵝流離失所,捕不到魚吃而骨瘦如柴的北極熊更是環保團體募款的最佳代言意象。北極圈做為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的歷史焦點,又有多少人能夠有機會去實際走訪見識呢?答案是只有經濟狀況好或幸運的少數人,可以踏上北極,見證人類消耗地球資源的速度,並矢志為阻止環境惡化而努力。

在環境教育的方式中,體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從小接觸動植物,認識到不同生命的堅韌與脆弱,學會尊重;進入不同的自然環境,森林、海洋、草原或峽谷,感受到自然造物的奧妙,更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的角色並從中檢討;在開發與保育的衝撞中,強化科學和技術能力,並關懷人類社會中的環境弱勢或自然生態的承載量。

英國倫敦郊外兩小時車程外的小鎮紐伯里(Newbury),在一片英國式田園間,一個大約100坪大的溫室中,傳出原生於南美洲北部大鳳冠雉的尖銳叫聲;原生自亞馬遜森林中的大蓋巨脂鯉在深池中緩緩游動;來自夏威夷及太平洋小島國家的紅穗鐵莧菜用鮮紅的雌蕊撥弄著你的頭髮。樹懶、穿山甲、青蛙、烏龜、昆蟲和各式闊葉林在這個一年溫度介於攝氏4~16度的英國小鎮中安然共處。這些動植物原生自攝氏溫度經年累月超過25度的地方。

這裡是「真實的雨林」(theLiving Rain Forest)機構,擁有英國動物園經營執照,透過信託、捐款和門票的收入來持續經營,維持40名員工和志工的運作。光是為了確保溫室中雨林一定的溫溼度,每年8到9.5萬英鎊的電費是無法避免的。開幕至今超過15年,超過8萬名遊客從各地前來這個小鎮拜訪,就是為了體驗在地球另一半的雨林生態,也從近距離接觸中,學會尊重世界上不同的環境和生態、油然而生必須幫助無法造訪遠方的責任感。

無獨有偶,臺灣也曾想要建造一座冰山,提供深根臺灣的民眾認識北極圈、和企鵝聚落,這就是2012年充滿爭議的台中「企鵝館」,原訂坐落在台中梧棲港旁,也希望能夠帶動人潮、活絡當地產業。企鵝館在議會總預算二讀會議中被封殺,臉書「反企鵝館粉絲團」網路連署更於短時間內快速超過九千人,反對者緊咬企鵝的餵食費、電費和不符節能減碳理念,讓原斥資3億元預算要打造的「企鵝館」最後以「十大烏龍預算」第一名退出檯面。

為了科學教育,我們願意每年投入 1億 的營運費用經營高雄科工館、每年近 3億 經營士林科教館、每年 7億 的營運費用經營臺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了美術教育,我們願意每年投入 3.8億的營運費用經營北美館; 為了文化教育,我們願意每年投入 1.9億 的營運費用經營歷史博物館; 為了體育教育,我們更密集地在社區和校園建造一座又一座的球場和游泳池。

但是環境教育呢?如果我們只願意投入少少的錢,做小小的環境教育,滿滿文字的看板、缺少體驗與震撼的設施場館,以及一堂又一堂教室內的知識課程,年復一年,這些就會成為我們落實環境教育法的格局?

你能對你的孩子說得出口,當年媽媽/爸爸為了省電省錢,所以剝奪了你受更好的環境教育的機會?

相信很多人都不能!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