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已成「日常食品」 環境正義
最近科學家發現,塑膠不只是日常『用品』,更成為日常『食品』。
2019/06/13 14676
tanvi sharma

19世紀初美國化學家貝克蘭(Leo Hendrik Baekeland)改良、發明塑膠百年之後,我們的生活已有天翻地覆的改變。但最近科學家發現,塑膠不只是日常『用品』,更成為日常『食品』。

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新近研究指出,根據美國膳食指南、攝取食物與熱量來推估(包括麵包、加工食品、肉類、牛奶、蔬菜等),成人每年至少吃下5萬個塑膠微粒,兒童則是4萬個;在此同時,『吸』入塑膠微粒的總量也差不多;塑膠微粒還不是唯一的訪客,研究人員說食物中含有幾十億個二氧化鈦微粒。雖然藉由食物、水、吸入空氣等途徑攝取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還不清楚,但這些意料之外的不速之客,可能夾帶、釋出有毒物質,且大部分留在體內,不會再排出,有些還會穿透人體組織,啟動免疫反應,怎樣想都不對勁。

報告說,實際攝取的數量應該多了好幾倍,因為只有少數食物與飲料的塑膠微粒含量受到檢測與分析。值得重視的是,報告進一步分析攝取塑膠微粒來源,發現瓶裝水的表現特別「突出」。重度瓶裝水愛好者,一年可能吞下13萬個塑膠微粒,相較之下,自來水擁護者則只有4千。

看來,又多一個理由,可以鼓勵自己拒絕瓶裝水(飲料)了!而政府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引入「預警原則」,對這個問題採取必要的措施了?

延伸閱讀:

https://www.theguardian.com/....../people-eat-at-least......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