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台灣的氣候表現 氣候變遷
這些壞消息具有「警世」作用,但科學不是卜筮,除非有巨大變化,明年後年提出的數據相差不會太遠,喚起群眾意識的效用也將遞減。
2019/12/17 16276

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本月中結束,會前會中各種報告相繼發布:UNEP(聯合國環境總署)更新全球碳排放狀況--2018年排碳增長2.0%;WMO(世界氣象組織)更新全球二氧化碳濃度—2018年為407.8ppm,高於2017年的405.5 ppm;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則預測在最壞情境下,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1公尺。

這些壞消息具有「警世」作用,但科學不是卜筮,除非有巨大變化,明年後年提出的數據相差不會太遠,喚起群眾意識的效用也將遞減。

2015年《巴黎協定》新制訂的國際減碳規則,稱為「NDC」(國家自主貢獻)。各締約國有義務向秘書處提交自己的減碳目標,並且每五年更新一次。目前有184國提出NDC,對比控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的目標,36國足夠,12國部分滿足,8國部分不足,128國不足。

作為全球前20大排碳國,台灣的減碳野心是否足夠? 又有誰來評鑑台灣的減碳作為?

感謝德國看守(Germanwatch)十年來持續不懈公布「全球氣候表現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縮寫CCPI),引領全球檢視政府作為,並將台灣納入其中。2019年台灣排名第59名,與沙烏地阿拉伯(60)、美國(61)並列倒數前3名。

長期以來台灣的氣候表現排名都在後段班,為此環保署年年發新聞稿批評CCPI「未參考實際數據」、「摻雜評鑑人員的主觀價值」等,並向德國看守寫信抗議。

事實上,與環保署的抗議相反,CCPI是非常優秀的評鑑指標,CCPI不拘泥於「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個看似科學,實際上誤差極大的數據,而是綜合評價「長期減碳趨勢」、「國家的減碳決心」、「實際的能源使用狀況」,再加上各國國內氣候專家的觀察評分,在合理的權重分配下,CCPI能夠非常務實的評估各國氣候表現,而不盲目崇拜「數據」。

這或許是德國人對工具理性主義的反省,環保署在抗議之前,何不先回頭看看我國政府在2016年規劃的長期「高碳經濟」藍圖,再決定是要誠實面對氣候問題,或是每年向德國看守投遞毫無新意的抗議信件?

中文版報導請見:

地球觀點--台灣氣候表現跌落谷底

http://earthopinions.org/articleDetail.aspx

英文版報導請見:

Getting climate fight back ontrack

http://www.taipeitimes.com/…/archiv…/2019/12/19/2003727792/1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