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長應該有的格局 環境正義 環境法治
我們期待不管是末代環保署長或是新時代的環資部部長,都是能貫徹環境優先理念、能融合綠色經濟所需、更重要的,可以具備拿烏紗帽勇於捍衛環境利益的風骨。
2016/10/11 47740

新政府新一波的內閣人事中,環保署長由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李應元擔任,而非傳聞中的其他立委。李應元談到環保署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一年之內推動成立環資部,我們樂見這樣的展望,但提醒環資部最重要的環境治理,需要更大的格局與願景,才能打造,才能往前推進。

環資部組織法自2011年1月草案送入立法院,一讀在2015年6月通過,二讀因跨部會協調不良而遲遲無法完成立法,現在第9屆又要重新提案。

為何環資部無法順利改組?早已說破嘴的水利部門的抗拒、林農部門的觀望、氣象部門的定位轉型等等問題,都讓企圖整合水、土、林、氣的環資部受到既有部門的抵制與抗拒,充滿不確定感。而要解決這個困境只能倚賴李應元的溝通協調能力。

然而,長年關注臺灣環境轉型正義的人都明白,環資部的組織改造停滯,問題出在我國的環境治理沒有格局、領導者沒有擔當。

未來的環資部業務,橫跨水土林氣及環保署原有業務等領域,單單是氣候變遷有關減緩或調適的議題,即直接影響到國家能源、交通、工業、甚至是農業和服務等部門的產業和技術轉型,以及獲利模式與環境治理的提升,甚至是國際合作的方向以及國家的國際地位。環境政策,不論大小,格局放大可以是下一個世代發展的領航者;格局放小則只是被迫收拾殘局,聊備一格的部門。

以近年環保署所面對的幾個重大事件,均看得出環保署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例如沒有管制船舶環保措施的能力,卻有清理油污的政治與道德義務;空有環境優先的環境基本法理想,卻一再服膺於重工業、輕環境的既有經濟發展路徑;空汙法徒有管制溫室氣體之名,卻沒有落實、適用;現又多了溫管法,但是如何執行?朝向低碳經濟的格局?恐怕也不是環保署、環資部說了算。

環境治理最忌諱因小失大,僅執著於垃圾資源回收、飲用水等民生問題,而忽略建立穩固的環境治理基礎,恐怕不是新的環資部應有的格局。

2015年12月通過、緊接著要在4月22日地球日正式簽署的巴黎協定,已經吹起全球碳經濟、碳未來的號角,在這條路上,沒有跟上的國家,下一代的經濟、社會、環境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換言之,國際社會上早已了解環境與經濟不是二選一的互斥題目,而是根本合一的統合問題。

中國提出在2030年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並且以2005為基準下降60%-65%;2015年習近平馬不停蹄地拜訪各國,尋求在氣候產業上的合作與機會,2016年更針對鋼鐵及煤炭業進行縮編,預計裁員180萬人;挪威的主權基金和全美前50大的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 Fund)退出對石化產業的投資;2014年美國歐巴馬推出的電力業法案,從新建發電廠設置高標進行更嚴格的管制等。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的作為,可以說明世界趨勢,我們當然不能自外於此。

環資部的成立可視為臺灣綠色轉型的開始。李應元可能是最後一任的環保署署長,當然,以後環資部成立,他也可能是第一任的環資部部長。我們期待在氣候變遷的時代,不管是末代環保署長或是新時代的環資部部長,都是能貫徹環境優先理念、能融合綠色經濟所需、更重要的,可以具備拿烏紗帽勇於捍衛環境利益的風骨,為臺灣的綠色轉型奪得先機,造福國民。

或許,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問問從未闡釋過氣候變遷看法的李署長,該不會是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吧?

後記:為避免組改爭議擴大成「施政障礙」,105年9月行政院長林全已下令暫緩所有涉及「跨部會」整併的組改案,環境資源部組改遙遙無期。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