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為樹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環境正義
讓樹在城市中的地位與「路燈」有所區別,不再將樹與無生命的物品等同視之,改善人與樹的關係應該從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所在的城市開始做起。
2021/03/12 16063

今天是植樹節,有很多樹劫卻不得解。特別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除了少數資深老樹、大樹受到維護,多數的樹木被種植在狹小樹穴中、或是經常因應土地使用的需求而被砍伐或移除。

城市是許多環境問題的最前線,例如都市的二氧化碳濃度更高,國外有研究顯示都市的樹木吸收更多的碳,往往生長得更快,但是也老化得更快,想想看如果沒有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會有什麼影響。樹木在降低噪音、光害、吸附空氣汙染物、涵養水分、美化景觀的貢獻更不用說。

「台北樹都」由環品會在2020年發起(http://www.eqpf.org/treecapital/),是一個重要的倡議,需要你我同行,為樹請命,為樹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賦予樹權,市民更有效參與護樹,不是只有老樹,還可以是任何一株跟你我一起成長的樹,儘管生命內涵有所不同。

對樹木的尊重可以從制定進階2.0版的「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著手,例如規定植樹的最少土壤量。一般來說,小樹需要8立方公尺、中型樹木需要16立方公尺、大樹需要28立方公尺的土壤量 ,但在台北市只規定不得少於2立方公尺 ,實在遠遠不夠。

再來是善用雨水來灌溉樹木。隨著氣候變遷導致水資源越來越不穩定,想要在未來30~40年持續用自來水灌溉都市行道樹木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盡可能將城市中的雨水逕流導向樹穴。這就代表植樹和雨水管理要同步考量。

另一個重要的觀念是「我們要數億片樹葉,而不是數百萬棵樹」,追求樹木數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樹「長得健康」,這就與樹木的間距有關,過密的種植會讓樹冠互相競爭,而台灣常見的問題則是廠商偷懶在種樹時連根部土球包覆的塑膠布都未拆,這樣的廠商應該淘汰。

由此可知,給都市樹木好的生長環境不可或缺的就是「錢」,有強化基礎建設的預算、維護樹苗的預算、增加土壤量的預算等等,甚至還有「訴訟預算」,以因應樹木枝幹掉落造成的損害。

最後是承認並保障集體樹的權利,包括都市規劃保留給樹木的空間、樹穴設計讓樹木有足夠空間成長,修剪維護讓樹木能夠自然生長,以及移植與砍伐之前的必要審議流程等。

許多政治人物在植樹節出席活動,卻不曾想樹是很多公共議題的解方。少了這層思考,就讓他們看起來與手中的樹苗如此違和、如此疏離,形式化讓已有超過90年歷史的312植樹節失去了生命。

「樹權」就是尊重樹作為生命的「存在」,讓樹在城市中的地位與「路燈」有所區別,不再將樹與無生命的物品等同視之,改善人與樹的關係應該從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所在的城市開始做起。


詳細文章連結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