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台灣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排名很難再進步 氣候變遷
德國看守組織(Germanwatch)發表2021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在參與評比的61個國家排序中,台灣排名自去年59名微幅進步至57名,但仍然是全球後段
2020/12/09 16736
圖/蘋果日報論壇版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因疫情取消,但國際氣候行動不曾停止。12月7日德國看守組織(Germanwatch)發表2021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在參與評比的61個國家排序中,台灣排名自去年59名微幅進步至57名,但仍然是全球後段班,排名倒數第五。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主要分為四部分,排放趨勢(40%)、再生能源(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其中前三部分佔百分之八十,是依據量化數據給分,第四部份佔百分之二十,則是該國專家評分結果。


氣候績效指標特別強調「減量責任」,以全球增溫控低於2℃之情境,於2030年以前的排放趨勢、再生能源、能源使用方面至少要做出多少努力、與目標差距多少等,進行評比,這是關於減排的國家責任,低排名實質上就代表台灣氣候績效已偏離國際共識,未來可能會遭到國際社會抵制,值得警惕。


此次氣候績效指標排名中,唯一大幅進步的是由全球350個非政府組織專家評比之「氣候政策」,今年此部分排名躍昇為第27名(去年為第40名),評價從低(low)到中等(medium)。有別於其他項量化指標必須引用前兩年資料,此部分是即時反映當年度的狀況。而台灣排名大幅提升原因,推測是近期大力推動再生能源政策所致,但這個名次很難再進步。


首先是台灣沒有提出零淨排碳目標,總排放與人均排放注定輸給多國。2018年IPCC警告全球必須在2050年以前達成零淨排放目標,瑞典、英國、法國、丹麥等國早在去年以前就宣布零碳路徑,今年9月世界最大排放國--中國大陸宣布2060年實現零淨排放,鄰近的日韓最高領導人也相繼承諾2050零碳目標。反觀台灣自2015年制定溫管法,提出相較於2005年減排50%的目標之後,再無進展,對於國際情勢的變化毫無反應,在CCPI指標最重視的「與巴黎協定控制升溫2℃目標的一致性」上,自難獲得高分。


其次,我國完全沒有化石燃料淘汰時間表,也無法承諾峰值,更與CCPI期望再生能源比例最終100%目標背道而馳。在2025非核的壓力下,化石燃料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穩定能源,政府對於化石燃料政策軟弱,既不盤點、逐步減少化石燃料補貼,也不要求火力電廠使用更高品質的燃料,打壓地方政府禁燒生煤的自治條例,並透過「間接排放」之理由,將電力排放歸責於電力用戶的方式,轉嫁電力業的排放量到其他部門,減輕電力部門低碳轉型壓力,這些都是台灣排名無法繼續上升之原因。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9年12月 9日蘋果日報論壇版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9年12月 9日蘋果日報論壇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