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地球日之二:尋找新的政治共同體 環境正義
環境危機潛伏在前,傳統法律系統悲觀以對,缺乏政治想像。當前民進黨政府應對氣候變遷這個世紀環境難題的窘境即是如此。
2021/04/23 16628
圖/gustavovillegas

關於環境的政治絕非既有利益的追求與鞏固,而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涉及價值、系統、科技、民意以及未來。
政黨是新的規範認同的孵化器,有責任說服、爭辯共享價值理念並允諾實現。

氣候變遷是政治的共同語言,是爭辯的全部內容,是塑造新的政體的訴求。自由、平等之外,自然是新的價值,是共同語言的中心,是個人與集體爭論的焦點。環境問題常被認為是一種「負面政治」,誰碰誰倒楣。環境好像與進步、『人』的社會正義牴觸,甚至敵對。

環境始終無法成為驅動政治的要因,氣候變遷亦同。在人與自然之間沒有共生共存共榮的空間。折衝各種利益的政治工作,對於無聲無息的環境無動於衷或莫衷一是,似乎也是正常反應而已。
利益是民主的產物,在說服與實踐的過程,新的利益會佔據價值與生活的中心位置,民主、自由、人權一直都是這個位置的中心,而環境則是新興的利益,逐漸變成政治的共同語言。

愛台灣要有深義,就是要形成新的自然資源主權觀,豐富傳統的主權意念,形成新的全民共識,作為新的政治共同體的基礎。也只有在這樣的思想脈絡下,可以銜接並突破歷史的框架,重新塑造新的政黨形象。整體法律系統要相稱的與自然資源觀聯繫,才能重新界定政治群體的任務與使命。

政治裡沒有自然資源的語言與考量,是有缺憾的政治,是對未來不負責任的政治,同時也必然是不合時宜的政治。自然資源是未來選擇的條件依據,是形塑價值與利益交錯的爭辯核心所在,政治群體的自我認同也必須與此相符。

台灣的環境問題在於外部性尚未確立,也尚未為之定價,包括投資與貿易的成本、交易市場與稅制以及許許多多的政策作為。民主固有開放、資訊透明、參與之利,但也有消費主義與資本傾斜之弊。唯有自然資源主權觀得以矯治,突破藍綠,形成新的政治共同體。

#世界地球日

#Earth Day

https://www.earthday.org/?fbclid=IwAR34SYnnNJSfa9TaLrxkSRSDzgQnEHfOMmcg8CKJ9dqtufnO1bPDtmabZ00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