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美中能源華麗轉身,台灣猶做高碳孤島 環境正義
美國在地球日這天召開為期兩天的氣候高峰會,這是一場國家的NDC(國家自定貢獻)競賽,也是一次國家責任承擔的展示,深具歷史意義。
2021/04/26 17459
圖/中國時報資料照本文經修改標題及內文後刊登於110年4月25日中國時報。

未來在國際上,以氣候決心明志之外,更需要有氣候作為。

在美國參議院通過「戰略競爭法」,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之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出現在美國總統拜登主導的氣候峰會線上螢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這是拜登就職後,兩人首次「虛擬」會面,談的是氣候變遷。

美國說今後十年是關鍵十年,實際上,今年更是關鍵轉折年,美國要將減碳目標降至2005年標準的52%,稍高於外界預期。拜登治下的美國,不但財政部長積極加入氣候融資的行列,連情報局長也誓言要將氣候變遷「完全」整合到國家安全。習近平則說「十四五期間(五年)會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期間則會逐步減少煤炭使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球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支撐,在綠色轉型過程增加社會正義、幸福感、安全感。人類必將能應對好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後代。」這些詞藻及其相應的作為,誰會以為是出自新疆與香港爭議,與西方陣營對峙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口?

冰凍已久的中美關係,被喻為新冷戰,會不會因為全球暖化而增溫?新的氣候外交內容繁複,利益交織。根據民調,五分之三的美國人希望中美氣候合作。中國無類似民調機制,看不出民意趨勢。跡象顯示,中國意識到投入氣候行列是一門生意,政治上也是。氣候政治是大國的新場域,緩衝矛盾、化解僵局的調和劑,儘管系統性的問題依舊存在。

拜登以3個C闡釋美中氣候競合的關係:競爭、衝突、合作(compete/confront/cooperate)。在氣候領域合作會在多大程度左右、影響競爭的力度、衝突的形式與實質,在在考驗大國的全球共同善承諾以及道德承擔。問題也在於國際上並無「確保」這樣的機制實現,大國的允諾有多少「實際含量」有待觀察。在減量(雄心)、調適(行動)、技術(創新科技)、財務(氣候融資)等方面,中美的競合極大,哪一方面搶得機先,都象徵國際領導地位的進一步鞏固。所謂合作好像是君子協定的鳴槍儀式,起跑以後就要各憑本事,抵達終點。在氣候或其他領域,中美各有倡議,各自爭鋒,如果努力有成,也都會成為不一樣的美國、中國。

民主的成就在於尚無其他替代體制更勝民主,在氣候競逐上,中國會是一個例外嗎?

美國重返巴黎協定是不是國王回朝?在11月COP26之前能否蓄積更大能量?台灣可否迷途知返,務實面對世局變化,即使無法華麗轉身,若能合理的重新調整能源配比,賦予自然更高的價值,也許尚存機遇。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