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關於偽善的故事 環境法治
「偽善」是當今對於環境最大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談論它、即便我們自己也從非至善。
2021/05/12 15422
圖片來源:Bartolomeu Velho ca. 1568 Bibilot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Wikimedia

一、
孔子與蘇格拉底—厭惡偽善與死於偽善的東西方哲人

現代人對儒家有很多批評,「偽善」是其中一項。五四運動後塑造了儒家偽君子的形象,但追溯儒學的起源,孔子對於偽善是深惡痛絕的。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鄉原就是鄉愿,鄉愿者不單單指老好人,更是指「刻意偽裝成好人的樣子來獲取鄉里的信任的人」,為什麼要偽裝?不只是要博得君子的名聲,更重要的是利用名聲來遂行敗德的真正目的。所以孔子討厭偽善的人,因為它會竊取「德」的名聲,孟子則用「亂」字批評鄉愿者,因為他們用似是而非的言論混淆世人對「信義」、「道德」的認識。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歷史上著名的偽善的受害者。蘇格拉底的罪名是他的言論,批評者梅勒圖斯等人站在當時主流道德觀的立場,指控他荼毒青年與不敬拜雅典眾神,並透過戲劇、演講煽動雅典市民討厭蘇格拉底的情緒,最終組成五百人的陪審團,用投票方式判決蘇格拉底死刑。這位哲人受刑前的日子中,冷靜的分析了這場對自己的公審,他說「偽善阻止人們變得明智」,因為他們接受了假的智慧、假的真理。在蘇格拉底看來,梅勒圖斯的這種虛偽實際上傷害了年輕人,而不是幫助了年輕人。向世人傳遞偽善之惡,是蘇格拉底的最後一堂課,他放棄陪審團提出用罰款代替死刑的選項,而選擇喝下毒堇汁從容赴死。為什麼蘇格拉底要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因為他已經看出「偽善」是啃食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大一隻蛀蟲,此蟲不除,雅典必定走向頹敗。

二、
劉伯溫的賣柑者言—不要醜陋的真相,只要美麗的謊言

(白話版)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擅長貯藏柑橘,經過冬夏也不腐爛,拿出它們的時候還是光彩鮮明的樣子,玉石一樣的質地,金燦燦的顏色。放到市場上賣,價格高出普通柑橘十倍,人們爭相購買他的柑橘。

我買了一個,切開它,像有股煙直撲口鼻,看它的裡面,乾得像破爛的棉絮。我對此感到奇怪,問他說:「你賣給別人的柑橘,是要用來裝滿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靈、招待賓客的嗎?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來迷惑傻瓜和瞎子的嗎?你做這種欺騙人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着說:「我從事這個行業已有好多年了。我靠此來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不曾有人說過什麼的,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上做欺騙的事的人不少,難道只有我一個嗎?你沒有好好的思量啊。

現在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將軍坐席上的人,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他們果真能給出孫武、吳起的謀略嗎?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長長帶子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像是朝廷中有本事的人,他們果真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業績嗎?…可是無論到哪裏,又有誰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內心衰敗得像破絮呢?現在你看不到這些現象,卻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沒有話用來回答。回來思考這賣柑人的話,覺得他像是像東方朔那樣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對世間邪惡現象激憤痛恨之人,因而借托柑橘用來諷刺嗎?

三、
現代地心說—偽善的極致是不容挑戰

「地心說」和「日心說」都源自古希臘,這本是一場哲學/科學的辯證,然而羅馬教廷很早就把「地心說」奉為真理,不容任何人質疑,誰敢提出異議,就可能會被送到宗教裁判所,也就是俗稱的宗教法庭。哥白尼為了避免殺身之禍,《天體運行論》深藏多年才敢發布,仍然不免被編入《禁書目錄》的命運,伽利略因為散布「太陽是宇宙中心而不是地球」的言論,與神聖經文相悖,而被宗教法庭判處終身軟禁於家中,且不得再繼續寫書。

從三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偽善」之所以能夠發揮影響力,經常來自於人們對主流價值「盲從、服從、屈從」的群眾心理。在蘇格拉底的故事中是對能言善道者、善於煽惑群眾情緒者的盲從;賣柑者言的故事中,是對配虎符、坐高堂、戴高帽者的權威的服從;在日心與地心的世紀辯論中,是對嚴刑峻罰的屈從,偽善者都披著「道德、良善、神聖」的蜜糖外衣,引誘人輕易的放棄思辯,甚至一起站在道德制高點來迫害說真話的人。

在藻礁辯論中,當有人提出「這是環境(空汙)對環境(大自然)的抉擇」、「護藻礁就是擁核」這樣的似是而非的論點時,我們應該想想蘇格拉底最後的教誨;當對保護藻礁者的人身攻擊不斷浮現時,我們要小心這是「新地心說」在台灣的復辟。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