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110年4月2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聯合報願景工程碳鎖台灣專題報導台灣減碳困境,為台灣的能源轉型下了很好註腳。
國際定義的能源轉型,是轉向「零碳」過程。執政黨高舉轉型大旗,內核卻是「2025年非核家園」。非核既與能源轉型無關,躁進的、無謀的非核,更有害轉型。
德國經常被拿出來為台灣非核家園政策的正當性背書,然而德國在2000年推動能源轉型,一開始目標是減少能源部門碳排放,其方法是發展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不包括非核。一一年三月福島核災事故,同年八月德國政府宣布二二年關閉所有核電廠,當時德國再生能源比例是多少?是2.3%。也就是說德國是先有二成再生能源為底氣,才談十一年後關閉核電廠;台灣卻是在再生能源比例不到5%情形下,趕在九年後非核。更何況,德國併聯歐洲電網,有法國過剩核電作後盾,根本不怕缺電。台灣孤懸海上,又能與誰併聯電網?
自2018年《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後,2050年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識。唯有這條路徑才能實現巴黎協定所訂控制全球升溫攝氏一點五度目標。然而,民進黨在非核家園神主牌下,提出的目標是到2025年天然氣50%、燃煤3%,再生能源2%,相當於有80%是高排碳的化石燃料,加上台電預估用電量在2030年將成長二至三成。從總量看,燃煤用量很大機率比現在還高,加上人口負成長,到2030年人均排碳量排名將一路狂飆成高碳島。
說穿了,2025年非核家園,是「政治口號」而非能源政策,沒有科學基礎、不符合台灣現實。台電也坦承電源開發至少要提前十年部署,但近年能源重大建設哪一次不是「十萬火急」,中火不顧台中空汙嚴重,執意重啟退役的燃煤機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連幾年都不能等,非蓋在珍貴藻礁生態區周邊不可,在在顯示2025非核家園目標的不可行,已到削足適履程度。
那2025年後呢?台電說法是「要靠科技研發,找出更新的減碳技術,才能達成碳中和」,白話講就是現階段的能源配比不可能實現2050年碳中和,只能等待新技術的出現。台電明明看到問題,卻選擇政治正確的沉默,這是台灣人的悲哀。
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氣候變遷,我們都是「氣候世代」,共同應對氣候變遷,允宜成為新的全民共識,政府、政黨、企業、人民應該共同努力。
本文刊登於110年4月2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