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核二重啟,沒有人會怪民進黨 環境正義
台灣欠缺能源資源,在轉型到可再生能源的路上,更應該秉持開放態度,不必為了實現政治口號畫地自限、製造新的環境問題、加深不同地區的環境不正義。
2018/03/07 52327
圖片來源: 中時電子報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謝英士董事長、高思齊研究員

關於非核家園,這幾天有了新的進度。

原能會5日公布台電申請重啟核二2號機的審核結果,歷經一個月的審查,確認現場狀態,包括重要安全設備測試、地震監測、廠房輻射偵測作業、工作人員輻安管制作業、廠外的環境輻射監測及廢料處理系統等,均符合再啟動運轉之要求。

表面上看來,上述結論牴觸「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並受到抨擊,但是台灣能源政策可以回歸理性、務實、技術層面的討論,做出這樣的結論,或許沒人會怪民進黨政府,只是會覺得何必當初?畢竟口號誰都可以喊得又大聲又響亮,但是否真的有可行性?在多久時間、多大範圍,用火力發電取代核電,真的有正當性?在霧霾罩頂的天空下,答案更加清楚—「2025非核家園」可以是政治訴求,但不應成為台灣諸多亂象的源頭!

沒有人反對非核的方向,這也是環境基本法的明文目標。但為什麼是2025年?而不是2050年?不是另一個更審慎、更具可行性、更不會引起缺電疑慮的時間?非核家園的政策難道就不能確保沒有過多燃煤發電、不會汙染空氣品質、抽乾埤塘種電、破壞濕地生態、放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免除天然氣的空汙法責任、拉高燃氣發電工安風險、犧牲國家電力安全?非核家園的理念要由時間證明,這個時間是不能粗率決定的,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就可以決定的,而是必須依據科技技術、環境變化不斷調整,並且符合國家長遠需求才能決定的,也只有這樣才能顯示為下一代負責的擔當與作法。

台灣欠缺能源資源,在轉型到可再生能源的路上,更應該秉持開放態度,將任何現有能源物盡其用,規劃穩健的轉型藍圖。在環境、經濟、安全沒有找到平衡點之前,不必為了實現政治口號畫地自限、破壞法治、製造新的環境問題、加深不同地區的環境不正義。這樣的態度才是思考能源政策、規劃能源方向必須具備的。

核二廠重啟,緊接著下來,政府應該說明/思考的是: 當前的電力究竟夠不夠用?會啟用多久?如何改善用電效率來減少電力需求? 在確保環境承載力與人民健康的前提下,合理的電力成長幅度是多少?國家整體可用的電力又如何分配?在諸多因素考量後,既然決定重啟核電,就應該同時儘快讓暫放在核電廠內的核廢料循正當程序安全地儲存,不應又在「政治」上卡關,讓工作人員暴露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下,鄰近的居民健康受到威脅。

一個耽擱了六百天的遲來的決策,也許又會觸動某些人的神經,但如果這是恢復正常能源決策的思維與結果,相信多數人是不會怪政府的。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7年3月7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