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民意論壇》民主的天空 一定要灰濛濛的? 環境正義
在民主社會底下,如果不能由下而上,先自主管理好周遭的汙染源,再擴大到監督企業與政府的作為,我們是很難有所改變的。
2015/12/17 50507
PM2.5濃度指標以及活動建議(圖片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民主的天空 一定要灰濛濛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

最近的新聞除了不斷重播總統、立委參選人論戰之外,與人民健康最相關的大概就是空氣汙染的問題。這幾個月來台灣針對PM2.5的監測不斷出現紫爆的狀態,問題值得重視。

「紫爆」是指環保署已將空氣汙染的指標分為十種顏色,而紫色代表最高級,也就是當細懸浮微粒濃度達到每立方公尺七十一微克的狀態,顯示當下空氣品質極度不好。直接的證明就是,窗外灰濛濛的。

這是我們想要的天空嗎?

去年中國大陸在舉辦APEC期間,曾以行政權的作用,想辦法讓天空變藍,輿論戲稱這是「APEC藍」。但大陸不是民主國家,他們可以做得到,我們不一定可以做得到。

環保署曾列舉空汙汙染源前三名為大貨車、餐飲業油煙以及電力業。但這樣的調查是否有所誤導?甚至有為固定汙染源脫責之嫌呢?之前,台電史無前例地為了降低空氣汙染減少發電量,希望能將汙染狀況降到最低,但成效顯然有限。

面對空氣品質惡化,環保署迄今為止不敢處理燃煤電廠的汙染與排放問題,甚至反對地方的自救行動;對於汽機車的排放管制也不夠積極。眼看紫爆在台灣上空如此頻繁的出現,你我是否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美國學者福山曾經提出「民主是問題的根源,或是解決方案?」的疑問,空汙是否跟我們的民主制度有關呢?台灣是民主國家,但天空依然混濁、灰濛濛的,難道民主是造成霧霾、造成空氣汙染的主因?難道霧霾、空氣汙染是民主的必然代價?沒有乾淨的空氣,民主是否還有意義?

在民主社會底下,如果不能由下而上,先自主管理好周遭的汙染源,再擴大到監督企業與政府的作為,我們是很難有所改變的。

許多先進國家都走過跟我們一樣的發展道路,先汙染、後整治,進而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民主的天空並不一定會汙濁,關鍵在於決心。

台灣空氣汙染防治的思維,過去都是由上至下,以管制為主,卻又不敢面對真相,真正解決問題。如果長期漠視汙染的成因與源頭,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台灣。

台灣的幾大汙染源,包括燃煤電廠、移動汽機車、工業、農業等,都需要勇於面對,即使無法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也應該不迴避地一一面對、解決,有個時序,加以推動。否則,紫爆的現象將如影隨形,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但影響健康,也挫傷我們對於民主的信心。

民主的天空不一定是灰濛濛的,我們寧願這樣相信。

本篇刊載於聯合報《民意論壇》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