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環保的轉型正義在哪裡? 環境正義
現階段的空氣品質已經惡化到嚴重傷害民眾健康,證明蔡政府「核能是最後選項」的政策是大錯特錯,環保署應該回歸專業良心,義無反顧地改善空汙。
2017/12/19 48496
有鑑於中南部空汙嚴重,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舉辦「高雄兒童人權何在?」記者會,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對紫外線指數及空氣品質指標AQI數據顯示,高雄學童1年竟然只有20天可以在戶外安全上體育課。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南部空汙嚴重,根據環保署統計,高屏地區的空氣品質AQI自11月以來幾乎天天紅害,民眾入秋冬幾乎沒看過藍天,有人甚至說空氣竟是南北差距最劇烈的一件事,呼吸道和皮膚等疾病患者驟增,引發民怨沸騰,環保團體更決定17日舉辦反空汙遊行。

更嚴重的是,環保署AQI所反映的並非當下即時的空氣品質,例如會致癌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採移動平均,將前12小時平均的一半加上前4小時平均的一半計算,根本不是當下即時的空氣品質,亦即民眾看到紅害的當下,其實都不知道已吸入許多有害汙染物了。反而是民間建置的兩千部「空氣盒子」,才能即時掌握各地的空氣品質,不用再靠自己的呼吸道偵測,環保署實在應該感到汗顏。

然而,自行政院長以下的官員卻展開高明的政治操作,雖承認三分之二的空汙是本土製造的,卻屢屢「帶風向」暗示是「大陸」冷氣團南下,「境外」移入的空汙造成「紅害」,甚至說是「過去」一、二十年來累積的問題,刻意把責任推卸給大陸和過去,徒然增加民眾的反感。明年的地方選舉近了,縣市長才開始嚴審燃煤發電許可,卻觸了中央缺電的霉頭,閣揆只好拚命向中南部縣市撒錢補貼;民間環保團體要上街抗議了,副總統才想要「溝通」,還不如建議環保團體,因空氣品質不佳,不宜外出抗議。

政治操作之外,蔡政府提出的大抵都是打高空的政策。例如,賴揆宣示台中火力電廠改燃氣時間,將從原本的2025年提前到2023年,等於承認因為要實現非核家園,提高燃煤發電的比率而「火力全開」,是造成空汙的主要原因,其實也明白告訴中南部的民眾至少還要忍受六年的空汙毒害。另外,宣示全面使用電動車時程會比歐洲國家的2040年更早,不但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更顯示政府對於占空汙三分之一的移動汙染源(汽機車為主)束手無策。

至於行政院倉促拍板的空汙法修正草案,雖然號稱有六大亮點,反而像是純為非核家園服務,避免缺電而修法,與減少空汙目標背道而馳。例如,為確保供電量穩定,環保署竟然同意加入緊急應變機制,當空氣品質不好、燃煤發電機組降載時,燃氣發電廠的排放量將不受年排放量上限規定,根本就是讓空汙的總量管制破功。因為燃氣排放的空汙僅有燃煤的一半,則以氣換煤本來就更容易達總量管制目標,此時反而不受總量管制的限制,豈不是藉燃氣來增加空汙量,以民眾健康為代價?而固定汙染源申請許可證展延時限拉長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與實際空汙脫勾,又如何能讓地方自治落實,有效改善空汙?

另外,空汙基金的分配,將移動汙染的空汙費20%增撥給地方政府,像是對民眾「以肺換電」的補償,卻無助於事前的空汙減量,中央如何分配都沒有答案,地方首長也只知搶錢,對於如何減少空汙興趣缺缺,全面執政的政府又如何能同心協力改善空汙?

由此可見,環保署的種種作為以及空汙法的修訂方向,在在都違背了環保的「轉型正義」。缺電和空汙增加是非核家園所造成的轉型不正義,且長達至少八年的期間要以民眾的健康為代價,以環保為職守的環保署,怎能視而不見?站在專業的立場怎能為錯誤的能源政策背書?何不參考工商團體的建議,勇敢地對閣揆或總統直說,在綠能和燃氣發電比重增加到位之前,不影響非核家園的目標下,應當盡洪荒之力使用核電,可使缺電和空汙問題迎刃而解。

總之,現階段的空氣品質已經惡化到嚴重傷害民眾健康,證明蔡政府「核能是最後選項」的政策是大錯特錯,環保署應該回歸專業良心,義無反顧地改善空汙,能源政策的最後選項才是非核。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