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選票又贏了環保 環境正義
違法農地工廠超過13萬家,農委會宣布凡是去年520後新增的違章工廠都要拆除,但違章工廠大縣--彰化縣卻不願遵守。選票考量下的彰化,環境豈有翻轉的一天。
2017/09/17 54156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農地工廠不拆,彰化環境沒有翻轉的一天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資深研究員 高思齊


根據農委會統計,全台灣農地違法工廠超過13萬家,占用1.3萬公頃的農地。行政院已經在7月份宣布凡是在去年520以後新增的農地違章工廠都要強制拆除。


然而日前(9/12)彰化縣魏明谷縣長卻在縣議會上提出「五不原則」,只要違章工廠不汙染農地、不汙染河川、不汙染空氣、不影響公安、不逃漏稅,彰化縣會輔導就地合法,只是「從今天起」不可以再新建非法工廠。


這項抗命無視於彰化縣民的生計與健康。


對照魏縣長對台化汽電共生廠不予展延的強硬態度,對待農地工廠似乎有雙重考量?況且這五項原則既欠缺審核標準、無法具體判斷、又沒有監督方法,現實上根本無法操作。更何況只要在農地上進行工業活動,豈可能沒有污染?


彰化縣是農業大縣,同時也是違章工廠大縣,其農地上有超過8000家的違法工廠,而且這些違法工廠數量不斷增加、「蓬勃發展」,讓彰化每年流失30公頃的農地。不只是工廠佔地,更包括因為重金屬汙染而被列管的農地,全台396公頃列管農地中,彰化縣就佔了225公頃(47%)。


去年5月20日之後在彰化縣「新建」的非法佔用農地工廠有109家,依照農委會的說法應該在今年全數拆除,魏縣長提出的「五不原則」等於為業者又爭取了1年又3個多月的時間,選票考量色彩濃厚、也不無圖利嫌疑。


彰化受到大肚溪與濁水溪的澆灌,有全台最好的土壤,種出來的稻米遠近馳名。但從1982年彰化鎘米事件後,始終擺脫不了重金屬的陰影,一直到去年八月和美鎮都還驗出鎘米,除了鎘之外,彰化也是全台唯一發現同時受鉻、銅、鉛、鋅、汞、鎳、砷等八種重金屬過量污染的地區。


公害污染是許多先進國家的必經的痛苦歷程,例如日本曾經是全世界工業汙染最嚴重的地區,但在歷經1960年代一連串公害問題(鎘米事件,又稱痛痛病事件)之後,日本政府很嚴肅的對待補償、賠償問題,並認識到「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並不划算!」之後便提出一連串水汙染防治等公害立法,行政機關也「徹底執行」,才創造出現在日本的高品質環境。


反觀台灣在這50年來,雖然推出上百項環境立法,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不斷向汙染妥協、討好業者,半吊子的執法,使我們即便在經過鎘米汙染、RCA、安順廠等重大公害事件後,仍然無法像先進國家一般,將國家治理導向環境優先的思維。


本次魏縣長的「五不原則」就是一例,期待違法工廠的自主管理絕對是笑話一則,將來若造成農產品汙染或其他健康危害,彰化縣政府難辭其咎,受害者必將追究其應作為而不作為的國家責任。選票考量下的彰化,環境豈有翻轉的一天?


本篇經調整標題後刊登於106年9月18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