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救了蜜蜂?一則對於環境報導的警示故事 (1/3) 生物多樣性
2006年美國爆發蜂群崩潰,媒體大版面報導【蜜蜂末日】(Beepocalypse)已到來,但故事的真實發展卻似乎不是這麼悲壯。
2017/07/25 61156
空無成蜂的蜂巢,只剩下幾周大的幼蟲。photo credit: Waugsberg

--本文翻譯自reason雜誌2017年7月21日文章《How Capitalism Saved the Bees

在蜂群崩毀的十年之後,授粉業者有效抑止了【蜜蜂末日】(Beepocalypse)。

蜜蜂正在消失—這個故事大家應該不陌生。從2006年冬天過後,蜂農回報大量蜜蜂離奇消失。這些蜜蜂並不只是死亡,也遺棄了他們蜂巢。

《時代雜誌》稱之為【蜜蜂末日】(Beepocalypse),數位媒體《Quartz》稱之為《蜜蜂浩劫》(beemageddon)。2013年《美國公共電台》聲稱是「農作物的危機時刻」、《時代雜誌》以「沒有蜜蜂的世界」為封面故事,引發世人的好奇與不解。

造成蜂群崩潰的理由,許多評論劍指基改作物、農藥、全球暖化,甚至是手機及高壓電纜線。歐巴馬政府為此組成了一個特別工作小組,拉高到國家策略層級來挽救蜂群和其他授粉物種,預算高達8200萬美金,致力於強化授粉物種和7百萬公畝土地的健康狀態。包含喜瑞爾穀片和美國戶外用品品牌Patagonia也發起拯救蜜蜂倡議;Patagonia發起連署,呼籲聯邦政府為了拯救蜜蜂族群,要拉高對農藥使用的限制。

蜂群消失確實影響巨大,蜂群是非常多種農作物的主要授粉者,三分之一人類食用作物、高達150億的年產值農作物都是靠蜜蜂授粉。到2016年,蜂農已經損失百分之四十四的蜂群。

不過時至今日,美國蜂群的數量已經恢復,甚至比蜂群崩潰前的數量還多。這要歸功於蜂農的快速反應,健全的授粉服務業,透過不斷重建蜂巢等方式,在不對消費者造成任何影響下,抑制了蜂群末日。展現了蜂農調適和韌性能力,但這個故事卻幾乎被媒體所忽略。

蜜蜂產業

蜂農的商業模式是替作物有效的授粉。有些作物,例如玉米和小麥,可以依靠風來傳遞花粉;但有些作物,包含各式各樣的水果和杏桃,需要人為協助。這些果農並不能總是依賴蝙蝠、小鳥或其他野生動物或昆蟲來授粉,因此蜜蜂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人為選項。一次釋放數千隻蜜蜂,蜜蜂提升了農地的授粉品質和數量,做為回報,作物產生了花蜜,成為蜂蜜的來源。

蜜蜂是重要的家畜,如果要形容的話。蜂農擴大牠們的族群、飼養牠們、並且提供適當的營養和給予醫療照顧。不像大黃蜂或是黃蜂,蜜蜂是美國十七世紀的外來移民,原種商業用途,是來自歐洲蜜蜂。

蜂農是游牧者,他們將蜂巢以乾草堆綑在木板上,趁夜晚蜂群睡眠時,開著拖拉車隨著花季在全國移動。早春時大多抵達加州協助杏桃授粉,接著兵分多路,有些前往奧勒岡和華盛頓協助蘋果、桃子和櫻桃授粉;有些前往紐約的蘋果園。少部分則是在早春先到佛羅里達協助水果和蔬菜授粉,接著往緬因州協助藍莓授粉。
移動的過程也難免發生意外,一名蜂農曾在蒙大拿州波茲曼城出了車禍,超過500個蜂巢、相當於900萬隻蜜蜂從夢中驚醒,憤怒的在大馬路上亂竄,群蜂幾乎遮蓋了整輛拖拉車。14個小時之後,在數百個被螫傷的人和一群慌張的蜂農共同努力之下,終於讓道路重新疏通。

但大多數的時候,蜂農的游牧是安全的。在花季結束後,蜂農轉而聚焦在產製蜂蜜。大部份的商業作物,例如蘋果或杏桃,所產生的花蜜並沒有辦法讓蜜蜂有多餘的蜂蜜產生,因此在夏季,蜂農通常前往中西部放牧蜜蜂,將蜂巢散放在花圃裡,向日葵、雛菊、或野花,提供大量的花蜜讓蜜蜂可以產製充足的蜂蜜。夏季的尾聲,蜂農將蜜蜂運回到南方,享受溫暖的氣候。

有些評論者認為每年的游牧是造成蜂群崩潰的原因。「當代的蜜蜂生活得像家畜而遠離了昆蟲的習性,使蜜蜂的免疫系統脆弱,對新的傳染病沒有抵抗能力」。但也是這樣的「家畜式照顧方法和活躍的授粉服務業,讓這些外來蜜蜂在新大陸上繁衍順利」。這是為何蜜蜂族群面對傳染病和其他環境不適仍維持穩定的族群原因。

(全文未完)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