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逐大位避考…3月不談能源? 氣候政治
三月不談能源是台灣政界的集體墮落,民進黨一意孤行、國民黨諱莫如深,民眾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關鍵力量噤聲,無法發揮平衡、監督的作用。
2023/03/14 9234
鄭佳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聯合報/ 陳長文/超國界法律教授、律師 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律師

三一一日本大地震十二周年,三一四台灣核二廠二號機停機,在三月裡本該熱議的核電、能源議題,在台灣卻一片寂靜。檯面上下有意角逐二○二四總統大位的政治人物刻意迴避,最好外面世界的各類重大問題源源不絕,免得大家細究,緊接著三月以後可能缺電的殘酷事實。

三月不談能源是台灣政界的集體墮落,民進黨一意孤行、國民黨諱莫如深,民眾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關鍵力量噤聲,無法發揮平衡、監督的作用。各政黨總統提名在即,相較於全球經貿、兩岸衝突,缺電危機與電價上漲與民眾更密切相關,且立即可見,一樣值得重視。

根據台電公開資訊,每度平均電價為二點五一元,同時,每度售電虧損一點八九元,則由政府吸收。長期能源補貼造成台電近兩年虧損五四六○億,難怪經濟部長王美花要以「又窮又急」形容,力促特別預算先撥補台電五百億元。問題是,這樣的補貼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談能源必談核電,因為核電會放大所有能源政策爭議,堪稱從政者的靈魂拷問,也是問鼎總統大位者的必考題。國際間,歐盟領袖正激辯核能定位,但問題不是「用不用」核能這種層次,而是核電與淨零路徑能有多深的連結。例如低碳排的綠氫(low-carbon hydrogen),是否僅限於再生電力所生產,還是包含核電?以核電為基礎的綠氫,是否列入歐盟再生能源目標計算?試圖以核電為傳統火力電廠尋找出路,以實現公正轉型。

前提錯誤,常會導致結論有問題,甚至會形成災難。以非核家園連結台灣自主、台獨意識形態,是過去台灣環境運動與政治運動結合的遺毒。民進黨的非核家園,以拒絕核電的前提立場,導致能源政策扭曲,陷入電價高補貼、光電競逐良田美景、黑影幢幢的困局,加劇社會不公義現象,愈來愈讓人感到不安。

經濟學人曾在三一一日本大地震十周年報導指出,福島事故真正的教訓是:「不應逃避核能,而是明智的利用它」。日本近期重啟核電、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的政策,正是務實面對能源問題,調整政策的大是大非,其非核政策髮夾彎的脈絡,值得省思。

競逐總統者的格局,必須看到國際情勢變化與台灣自身條件,不被過去歷史包袱束縛,勇於迎戰尖銳議題。二○一八年「以核養綠」公投提供台灣一次轉向的機會,惜未獲把握,重新思考「非核家園」的定義、時間、方法,找到台灣最佳的適合方案,是當務之急,無須作繭自縛限於二○二五年。

台灣沒有自產能源、又是出口導向經濟國家,淨零壓力極大,時間不在我們這邊。明、後年屏東核三廠停機,將是最後討論機會。朝令有錯,夕改何妨?是滾動式檢討,還是「依法行政、謝謝指教」端看政治人物的決心與擔當。

* 本文刊登於112年3月14日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029307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