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很美好,但那可能只是一個面向而已 環境正義
以色列-這個曾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國家,不誇張的說,現在已經水流四溢。
2016/10/28 15144
Sander Crombach,取自Unsplash

以色列-這個曾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國家,不誇張的說,現在已經水流四溢。

網路媒體全球之聲日前一篇報導,記載曾經幾乎無水可用,歷經九百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的以色列,不到十年時間,透過省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措施,現在水資源不僅足夠,甚至還有多餘份額可以實現水外交,平緩以巴衝突。長久以來被過度擷取水源的死海,更可能逐漸恢復。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海水淡化技術的突破,現在以色列有55%的國內用水是來自海水淡化,而生產一千公升(一度)的淡水,成本已降低到18元。

這是一篇光明到讓人充滿希望的報導,媒體人聚焦於環境,深入刻畫綠色科技對水資源、對以色列帶來的改變;但正因如此,更讓人擔心媒體在報導環境議題時,容易過度簡化問題,讓讀者對於綠色科技有太多的憧憬與期待,但這樣的憧憬與期待或許太過。

長遠來看,這不是引導民眾關心環境的妥善作法。

科技不斷在進步,許多科技發明,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環境惡化的問題,減少污染。例如用更少的油跑更遠的引擎,可生物分解的材質,回收廢棄物再生製造的技術等,而看到這類型的科技時,媒體容易見獵心喜,過度美化、誇大,甚至透過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缺少獨立思考、探討綠色科技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如以前述報導為例,文中大幅讚揚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的突破,產生的水源豐沛,價格低廉且可負擔;文末隱晦的認為,這樣的創新將成為中東地區的希望。但這篇報導沒有提到海水淡化所需能源成本,能源來源與其環境成本(以色列能源結構以火力發電燃煤、天然氣、油為主,再生能源比例僅2%,境內無核電廠 ),也沒有提到海水淡化水源之取得對周遭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高濃度鹵水排放對生態系的衝擊,這些負面、甚至是不好影響的探討與因應,都被忽略了,彷彿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

其實,如潮汐能、洋流發電、水力發電等只要是有運用到自然水域的技術,報導時多少都有這樣的問題,國內外媒體亦然。

媒體願意報導環境,關心環境是好事,但事情通常是一體兩面、甚至具有多樣、交叉影響的,科技發明有優點也會有缺點,往往是兩害相衡取其輕,我們只是不斷地在進步,找到更適合、對環境傷害更小的方式,但還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

媒體人不需要對每個領域,每種科技都瞭若指掌,但需要有問題意識,提供議題全貌,帶給讀者相對完整的訊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只報喜不報憂,或反之,僅是呈現不好的一面,以管窺天,都不是健康的報導方式。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