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部任重道遠,輕忽不得 環境正義
環保署現有組織架構是以解決既有污染問題為思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新議題似無處理能力。未來環資部的政策走向為何? 值得關注。
2016/10/11 48722

本文刊登於《全球中央》2011年10月,Mr. Envi專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

在總統、立委合併選舉的喧囂聲中,攸關政府組織重大調整的行政院新組織架構將於明年(101)一月一日正式啟動。行政院日前宣布,明年一月將只有行政院本部、法務部、客委會、故宮博物院及中選會五個部會掛牌,而備受環保人士關注的環境資源部則因組織條例尚未經立法院通過,明年一月已經確定無法上路。

環保署的員額編制約980多人,每年經費僅約90多億,在現有的行政院部會體系下,顯得有點渺小與邊陲。根據報導,未來即將成立的環資部人員大幅擴編至近1.5萬人,經費預算至少上千億元,身價大躍進,可算是行政院裡的「大部」。

環資部的原始規劃初衷,主要是以往有關環境保護、生態系統、森林資源、水、土保育、河川溪流、野生動植物、國土復育等工作,分屬於不同部會,互不隸屬且整合困難,故需加以統整,以求綜效;但由環資部組織條例草案加以審視,未來的環資部雖將相關機關整併在一起,卻像是將舊機構重新貼上標籤的「拼裝車」,既沒有核心理念,也未回應國際上氣候變遷的新情勢,看不出我國的環境主權與願景。

環資部規劃的組織架構為7個司(綜合規劃、氣候變遷、大氣環境、水及流域、資源循環、污染管制及生態環境司)、6個三級行政機關(水利署、水保及地礦署、森林及保育署、國家公園署、氣象局、污染防治局)及3個三級機構(環境教育研究所、森林及自然保育試驗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除氣候變遷司外,其餘則是環保署現有各處改名而已。而該氣候變遷司的層級能否因應真正的需要,也令人懷疑。

至於6個三級行政單位更是由現有林務局、水利署等單位換個名字重新組合,而其中森林及保育署與國家公園署,水利署與水保及地礦署、污染防治局的業務則多所重疊,頗有疊床架屋之虞。

除業務多所重疊外,以往水利署、水保及地礦署等機構都是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工程思維,未來納入環資部後若機構核心理念無法確立,將與環資部以「環境」、「保育」為主的思維產生極大杆格。此外,過去以林木開採為主要業務的林務局(森林及保育署)與保育為主的國家公園署的磨擦也將不斷重演。

環保署現有組織架構是以解決既有污染問題為思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新議題似無處理能力。日本福島核災後,核能安全議題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包括美國、中國大陸早已將核能、核安問題列入環保部門主管業務,德國更是直接將環保部門命名為「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核能安全是環保部門主要職掌業務,對比未來的環資部,核能問題則完全不在主管業務內。

台灣為海洋國家,海洋保育相當重要,未來海洋保育則歸屬於由林務局轉化的森林及保育署下,但這個森林背景的單位真能執行海洋保育及海洋資源調查嗎?未來成效令人擔憂。

由環資部的組織架構可看出,這個攸關未來台灣環境保育的「大部」,是由「環境保育」及「資源開發」兩個完全不同機構思維的單位「拼湊」、「整合」而成,官員的背景來自原以開發為主的頗多,或者農林專業的多於環境保護,因此,未來環資部的政策走向是向「環境保育」傾斜,或是仍走「資源開發」為重、輕環保的舊路線?於此情形下,首任部長的背景也就顯得格外重要,應值關注。

目前朝野政黨及環保團體對環資部的組織架構仍有許多不同意見,明年(101)一月無法正式上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反是一個契機,可以讓不同的意見多方溝通、討論,好過只是將現有各單位重新換個新招牌匆促「拼裝」危險上路。

後記:本文撰寫於民國101年,行政院組織法修訂,組織再造浪起前夕。然而歷經三年多,環境資源部組織法依舊未獲通過。105年9月,為避免組改爭議擴大成「施政障礙」,行政院長林全已下令暫緩所有涉及「跨部會」整併的組改案,環境資源部組改遙遙無期。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