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樹都系列(七):不只種樹,還要把樹照顧好 生物多樣性 環境法治
「把樹照顧好」的第一個問題是:誰來照顧?
2020/04/14 23460
圖/maybeiamber

如果不是出於泛靈論環保主義(Animist Environmentalism)的觀點,當市政府在城市的公園或是街道種下成千上萬棵樹,為什麼要考慮這些棵樹過得好不好?

「把樹照顧好」的第一個問題是:誰來照顧?

2010年的青少年浪漫喜劇《怦然心動》(Flipped)中,小學六年級的女主角茱莉爬上她最喜愛的鎮上最大的梧桐樹,阻止地主砍樹蓋房子,雖然最後梧桐樹還是被砍了,但茱蒂的勇敢行動改變了她的人生。

茱蒂的故事正是現代人與樹的關係的寫照,當我們不是地主、不是政府,我們與樹其實「沒有關係」。當任何一個人對樹表達他的情感,去為樹澆灌、或是阻止砍伐,這個人通常會被眾人視為麻煩—因為這是一段法律上不被承認的情感。

當人與樹的關係建立在「所有權關係」上,樹就是一種隸屬於所有者的「財產」,法律上並未將樹看做「生命」。

但這又有什麼影響?現在森林法不是已經有專門保護一定尺寸、一定年齡或有特殊意義樹木的「樹木保護專章」、各縣市不也制定了「樹木保護自治條例」,這些重要的樹木應該已經獲得法律的保障才對。

樹木保護條例或專章確實是樹木保護的一大突破,但並未改變樹在法律上是「物」的地位,既無生命權、也無生存權,當面對動輒以十億百億規模起跳的建案,樹木保護委員會要如何賦予「受保護樹木」一個「砍不得」的理由?所以在現實運作上,理應「以原地保留為原則」的受保護樹木,往往一經申請就全數移除。

在這樣的環境中,樹是很難變老的,而一個欠缺老樹文化的城市,很難被認為是健康、文明、永續的城市。

「台北樹都運動」就是面對上述困境的一項嘗試,希望引導台北環境價值轉變,不只要積極種樹,更要尊重、愛惜樹木等自然資源,讓台北成為全球第一個立法承認樹木權利的首都。

「台北樹都運動」另有國小繪畫、國小國中高中散文、高中新詩比賽(5/31截止),獎項繁多,歡迎踴躍參加。


詳細活動辦法與理念請見網站:

http://www.eqpf.org/treecapital/index.html

#台北樹都運動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