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未來總統無法迴避的氣候考驗 氣候變遷
隨著《巴黎協定》與國際氣候機制逐漸清晰,未來無論誰當選總統,都將面臨2020後巴黎時代的氣候考驗。
2019/12/06 23512
圖片來源:路透社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謝英士董事長、鄭佾展副秘書長


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在智利臨陣取消、改由西班牙接手之後,於12月2日正式假馬德里舉行。時值國內總統大選,相關報導冷冷清清,各黨候選人對於氣候政策興趣缺缺;然而,隨著《巴黎協定》與國際氣候機制逐漸清晰,未來無論誰當選總統,都將面臨2020後,巴黎時代的氣候考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會前公佈2019碳排放差距報告,內容指出各國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作出的國家自主減碳貢獻(National DeterminateContribution, NDC)估計最終將導致全球升溫3.2℃;要實現《巴黎協定》控制世紀末全球增溫2℃以內的目標,全球碳排放必須在2020-2030年間每年削減2.7%,或削減7.6%以實現更安全的1.5℃目標。


未來十年可謂是關鍵十年。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各國提出更有野心的NDC目標,協商碳交易規則及損失與損害機制,可說是本次談判重點。


巴黎時代國際碳交易市場運作必須考慮的幾個問題:如減碳額度可否同時計入受援助以及給予援助的兩國NDC?2020年之前開展的減碳計畫,減碳額度可否計入明年生效的巴黎協定?甚至今年已到期,根據《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CDM)取得的減碳額度,可否沿用至巴黎協定等,都是折衝尊俎的重點。

討論碳交易機制,很快地就會連結到國際貨運與貿易(如歐盟課徵航空碳稅),台灣以化石燃料為主的高碳能源如何轉型,就很關鍵。


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縮減化石燃料補貼是能源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這類補貼不僅對經濟和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由於能源使用量不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得到的補貼是最貧窮20%的家庭六倍,更加劇社會及經濟不平等。


根據2017年IMF報告,如果考慮全球暖化、空汙、塞車、道路損壞、意外與稅收損失等因素,台灣每年人均直接與間接對化石燃料補貼4萬餘元,約佔台灣GDP的5.79%;相對於備受國人讚揚的健保支出,在GDP的占比也不過6%至7%,肥了少數人的能源補貼如能有效控制,也許國人的健保費就可以少繳不少,也不致瀕臨破產。

 

《巴黎協定》是自願性機制,並無強制力作為後盾,但是氣候大會的主要任務就在形成新的國際氛圍,建立新的國際秩序,落後、沒有跟上低碳轉型列車的國家未來必然會吃大虧。削減化石燃料補貼、以碳為貨物定價,實現碳平等已是國際趨勢。反觀台灣,不但繼續維持高碳發展模式,也沒有討論能源補貼政策,未來又要如何拚經濟?


即使美國川普退出《巴黎協定》消極參與但轉型腳步不會停頓。川普不來,但彈劾川普的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和美國國會代表團成員來了。


政治是一時,環境是永久的,遠在台灣努力拼選舉的各黨總統候選人們,你們的氣候挑戰還在前頭呢!

本篇經修改標題、節錄後刊載於2019.12.6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