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不顧後果的2025非核家園目標 氣候變遷
行政院長賴清德到立法院進行能源專案報告時強調,即使深澳電廠順利發電,在北部或台灣,都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影響。賴院長所描繪的美麗圖像真的會出現嗎?
2018/05/07 52606
圖片來源:張淳盈臉書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謝英士董事長、高思齊研究員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到立法院進行能源專案報告,強調2020年紅害一定可以減半,2025年空污總排放量也會降低,即使深澳電廠順利發電,在北部或台灣,都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影響。


賴院長所描繪的美麗圖像真的會出現嗎?恐怕不會。


事實上,燃煤電廠是全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汞及二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的最大排放源;根據台電數據,深澳燃煤電廠運轉後,每年也至少將排放1,438公噸硫氧化物、1,034公噸氮氧化物、268公噸懸浮微粒,賴院長口中所謂「深澳發電不會造成空污影響」的說法不知有何科學根據?


當政治人物開始撒下謊言時,就是不負責任的開始。我們知道這些謊言正是民進黨為了實現「2025非核家園」所編織出來的,問題是,為了實現這個「理念」,民進黨政府正以一連串錯誤的政策、錯誤的心態、不負責任的作為,提出2025能源政策:亦即30%燃煤,50%天然氣,20%再生能源,這樣的「高碳」發展模式,代價之大、之高,恐會將台灣帶入險境。


據報載,未來10年核能跟舊火力機組將有1476萬瓩退休除役,台電計畫蓋2147萬瓩新火力機組接替,等於屆時多出671萬瓩火力發電。在此規畫下,台電去年燃煤使用量已經攀升至1784.4萬公噸,比2016年多出333.5萬公噸,創下5年新高,其中污染相對高的「燃料煤」逐漸取代「亞煙煤」,對空氣品質影響有多大?政府並沒有依法啟動「政策環評」程序,負責任的告訴人民。


至於天然氣需求量也預計從目前一年1400萬公噸,提高到2000萬公噸以上。燃煤與天然氣俱為化石燃料,在「淘汰化石燃料」已成為全球趨勢下,台灣卻反其道而行,「自主」選擇走向高碳經濟模式,不論從經濟層面、環境層面、國民健康層面來看,都是注定失敗的一條路。


台大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前主任柳中明教授曾研究國際趨勢指出:「人均GDP愈高者,二氧化碳密集度也愈低」,關鍵就是培養低耗能但卻高產值的產業。台灣近年來產業轉型停滯,單位GDP的排碳密度居高不下,未來當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我國的經濟成長所需要付出的能源成本將愈來愈重,經濟成長也就愈來愈不樂觀。


可以說,如果台灣的能源配比繼續朝向80:20(化石燃料:再生能源)的高碳方向發展,相較於其他國家、甚至中國大陸的低碳路徑,我們的經濟必會是衰退的。2015年我國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本可視為低碳轉型契機,如今看來,「法治規範」終究難敵「政治意志」。政治只是遂行理念的工具,責任則付諸一炬。


著名的德國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年)曾說:「在人類的政治行為中,必須從政治義務和行動的後果出發,而不僅僅從善良意願、良好動機、偉大信念出發。」也就是有名的「理念型政治」與「責任型政治」的分野。光有理念而不負責任的政治,是沒有倫理的政治。非核家園的理念,再良善、再偉大,且寫在環境基本法、寫在電業法、或者寫在任何一部當政者喜歡的法律上,都要從政治倫理與責任的角度思考這個理念所衍生的問題,而不是一意孤行。否則政治的從屬地位於焉產生,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只能順從理念,而將政治作為工具而已;但缺乏責任的政治、不能問責的政治,可不是什麼好的政治理念、好的政治倫理,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如果溢脫責任政治的範圍,只強調理念、只強調「多數民意」,那麼一個以理念而害眾生、以理念而害責任的不良政治倫理觀將會成為民進黨的註記,害了台灣,其惡果恐將用我們的環境與下一代的幸福償還。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7年5月4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