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43支持
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倡議 氣候變遷 環境正義
本會呼籲政府重視氣候教育,以廣設「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永久場館」為具體行動,引領台灣邁向氣候時代。
2016/10/11 42404
Photo credit:IISD

教育、培訓、提升公眾意識、公眾參與、公眾獲取資訊、知識和國際合作,對於實現《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最終目標,促進具有氣候韌性的永續發展路徑,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為此,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特提出「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倡議」呼籲政府重視氣候教育,以廣設「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永久場館」為具體行動,引領台灣邁向氣候時代。


2015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全球196個締約方代表通過新氣候公約,明訂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前平均升溫不得超過2℃,且最好能控制在1.5℃,為全球氣候治理奠下新的基礎。這個協定目前已經獲得74個國家批准、排放量約佔世界58%,預估將在明年前正式生效。

「巴黎協定」象徵國際社會積極因應氣候議題,加快、加強邁向永續低碳未來的決心。氣候公約的屬性也有了本質的轉變,由國際「外力」驅動,轉向為國家「內化」行動,排放大國多以「機遇」而不是「阻力」看待;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的提出,更捨棄過去由公約或議定書律定各國減量貢獻的方式,改由各國自行提出、管理、發展,亦即「由上而下」,轉換成「由下而上」,以期全體國家共同趕上綠色經濟的潮流。

這部綠色經濟列車裡載的是已經體察到這樣的時代來臨的國家,而不是我顧猶憐、依舊百般不願意入列者。2015年台灣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可謂搭上列車,但更多關於氣候變遷衝擊與影響,減量與調適之道,如何達到溫管法所列目標,大多數的民眾與企業仍未能認識。

因此巴黎協定第12條,特別指出:「締約方應酌情合作採取措施,加強氣候變遷教育、培訓、公共意識、公眾參與和公眾獲取資訊,同時認識到這些步驟對於加強本協定下的行動的重要性」;而氣候變遷教育,正是實現公約願景,帶領台灣走向低碳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工作。

國內研究顯示,臺灣溫度增加幅度為全球平均值的近2倍(百年增溫約1.4度),未來更將持續上升。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直接或間接衝擊,例如乾旱、熱浪、暴雨、暴潮、土石流、颱風、生態變遷、土地使用與地表覆蓋改變、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空氣惡化、水質改變等都將加劇,不利於未來世代永續發展。因此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十三項目標即為: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鼓勵各國積極採取行動。

氣候變遷衝擊對於脆弱、低耐受族群,特別是兒童影響將更為深遠。2015年美國小兒科學會(AAP)環境衛生委員會政策聲明即指出,兒童正在發育的心智與身體對氣候變遷引起的各種公共威脅,包含天災、熱浪、空氣品質下降、傳染病、食物與水源供給等環境變化都較為敏感。

例如都市地區兒童更容易受到熱衝擊影響,都市熱島效應更加加重疾病、身體不適之風險;山地地區兒童更容易受到極端豪大雨事件影響,土石流等災害風險增加;海岸地區兒童更容易受到暴潮、海水倒灌、河川洪流與淹水等衝擊,而兒童最重要的受教育機會也可能因此有所減損。

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多次呼籲各國重視兒童與氣候議題,援引兒童權利公約第六條,認為其所帶來之衝擊未來將影響到兒童之生存及發展權利。而協助兒童盡早認識不同環境下的氣候挑戰,學習氣候調適之道,對於降低氣候變遷對兒童之衝擊,將大有幫助。

我們認為培養具有氣候視野與素養的公民,是實現永續低碳未來最重要的工作,是未來的主人翁,兒童們提升競爭力、適應全球環境變遷的有利基礎。

為達此目標,可籲請各國廣設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永久場館;以未來世代為對象,設計多元、富有教育內涵與趣味的展覽品,讓兒童們在參觀的過程中,對於氣候變遷,對於未來環境變化與永續發展之路,有更清晰的輪廓與認識,讓兒童們不是只認識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也能瞭解減緩與調適可能帶來的綠色商機與改變。

氣候變遷牽涉的議題很廣,各國都在思索如何引導民眾理解氣候議題,進而產生動能,支持氣候政策。廣設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永久場館可以是台灣回應「巴黎協定」積極推動氣候教育的具體行動,融入地區議題詮釋氣候變遷,凝聚支持台灣INDC的力量,也帶給新世代迎戰多變未來的矛與盾,迎向綠色永續未來。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念,請一起參與本倡議連署,共同呼籲政府強化氣候變遷教育,廣設「氣候變遷與兒童教育永久場館」,從兒童開始進行氣候能力建構,積極回應巴黎協定。

本會會將大家的心願轉交有關單位,並遞交連署書至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讓世界看見來自台灣民間的氣候行動。

連署數字最後更新 2016/11/18,共226間國小熱情響應。

登入EQPF會員針對本議題進行回應,回應前請詳閱「地球盟友宣言」。
下一頁留言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