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越來越寂靜 生物多樣性
9月19日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最新一期研究指出,近半世紀北美地區鳥類族群數量淨減少30億隻,與1970年代百億大軍相比,足足減少近3成。
2019/09/28 18514

9月19日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最新一期研究指出,近半世紀北美地區鳥類族群數量淨減少30億隻,與1970年代百億大軍相比,足足減少近3成。


雖然鳥類一向是野外研究、觀察的熱門領域,然多侷限於特定「稀有、受威脅」族群,對於區域整體變化,並不是那麼清楚。透過分析長達半世紀數據、評估鳥類族群變化多達529種(佔北美繁殖鳥類76%)、資料來源遍及北美地區,這個調查結果,再次提醒我們「生態已被破壞,物種數量正大幅減少」。

 

一般人印象多以為,野外、瀕危鳥類數量消失最快,而那些隨處可見、可適應人類環境的鳥類將佔據他們的棲地、擴大勢力範圍。但研究認為,情況剛好相反,減少的鳥類裡,超過90%來自於12個我們所熟悉的鳥類家族,像是麻雀、鶯、黑鳥和雀科等。

以適應力極強聞名的外來鳥種麻雀(house sparrow)、歐洲椋鳥(European starling)也不例外,數量大幅下降;如果環境惡劣到連外來優勢種都混不下去,可以想像的到,原本已弱勢、族群稀少的鳥類處境有多麼危險。而我們不僅失去了鳥類,也失去了這30億,移動養分、花粉和種子的傳播者。

 

曾經,兩百年前,北美天空上有史上最多、高達50億隻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翱翔,但歷經北美大開發、森林砍伐、鴿子狩獵等,距離人類發現這個物種不到150年,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即孤死於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

尋常風景,也會消失。1962年自然生態作家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筆下,蟲不鳴、鳥不叫,寂靜到一片了無生機的情境,仍在繼續上演。


研究團隊還在釐清鳥類減少的原因,棲地破壞、農藥使用肯定是重要因素,但令人意外的是,家貓(24億隻/年)、窗戶(10億隻/年)、車輛(2.1億隻/年)、電線(0.3億隻/年)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如果想要幫忙小鳥,在文章中建議個人可以:使用窗戶防鳥擊產品(如有色膠帶);綠化庭院、栽植本地植物邀請貴客休息;避免使用農藥;減少使用塑料(鳥會誤食);成為公民科學家,回報鳥類觀察紀錄;最後,喜歡喝咖啡的朋友,可以選購至少留下4成林蔭的鳥類友善認證咖啡,讓小鳥在咖啡園裡喘息。

資料來源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